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漫瀚调是内蒙古民族民间音乐歌种之一,是见证蒙、汉两个民族百年融合历史的独特艺术种类。鄂尔多斯的准格尔旗是国家命名的“漫瀚调之乡”,是研究漫瀚调的核心区域。准格尔旗漫瀚调是在以蒙古族民歌为基调的基础上,糅合汉族音乐(尤其是民歌)的艺术成分,在长期劳动实践中由蒙汉两族人民共同创造形成的。其音乐形态、音乐文化与准格尔旗的民族历史、民俗文化形态、文化地理环境有着密切的联系。本文立足于音乐文化学的角度,在客观、理性的梳理漫瀚调现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漫瀚调以作品、音乐行为、音乐观念为核心的存在方式进行了深入分析。笔者认为漫瀚调中以情感意象为核心的音响形态有“雅声”与“俗曲”两类,有宏大的社会——历史叙事与真挚、通俗的民间情感抒发之分,从而论证了漫瀚调的人民性特征;漫瀚调音乐物化形态主要体现为竹笛、四胡和扬琴三大件。这三件乐器由于本身具有的大众化特征得以入乐,从而证明了漫瀚调的通俗性特征。民族民间音乐的艺术特质根植在其寄生空间的地域文化属性上,文章继而对影响漫瀚调音乐形态的以社会民俗、精神民俗、语言民俗为主要表现方面的准格尔民俗文化以及具有独特历史文化氛围和特殊地理空间的准格尔文化地理环境进行了整体关照。笔者认为,准格尔丰富的民俗文化内容是漫瀚调民间性艺术特质形成的重要因素。从文化地理空间的角度分析,准格尔地区是晋、陕边地的汉族农耕文化形态与鄂尔多斯游牧文化形态共生的文化地理空间,百年的民族文化交融促生了漫瀚调独特的音乐文化,正是在这种地理学意义上的文化空间内漫瀚调的音乐文化具有了地缘文化的特质。在上述分析的基础上笔者最后认为,依据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社会政策与措施,只有重视具有共同的社会文化地理背景、有着趋同或相近的生产、生活方式及稳定的社会文化心理、对漫瀚调具有稳定认识和传承惯性的传承主体才能更好地、原汁原味的将漫瀚调发展延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