棉铃虫眼色突变体的研究

来源 :安徽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bwdwb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棉铃虫(Helicoverpa armigera)属于鳞翅目(Lepidoptera),夜蛾科(Noctuidae),实夜蛾亚科(Heliothinae),棉铃虫属(Helicoverpa Hardwick)。棉铃虫是一种多食性害虫,具有很强的繁殖能力和迁飞能力,并且可以兼性滞育,是主要农业害虫之一。实验室在棉铃虫人工饲养过程中发现一种复眼眼色呈黄色的突变体,通过连续饲养建立了黄眼突变体种群。通常情况下野生型棉铃虫的受精卵表现为红褐色、幼虫体色为褐色或黑色;成虫“日眼”表面为绿色,核心区为黑色;“夜眼”表面为黑色,中心较透亮。实验室获得的黄眼突变型棉铃虫受精卵不呈现颜色的变化、一龄幼虫体色为白色,二龄以后的幼虫呈现青色或绿色;成虫“日眼”表面为黄色,核心区为橙红色;“夜眼”周围橙红色,中心较透亮。突变体和野生型在幼虫体色和成虫复眼颜色上存在显著的差别。本研究通过黄眼突变体和野生型的杂交发现杂交代全都表现为野生型;当杂交代与黄眼突变体回交时,后代有50%的个体表现为黄眼突变体,另外50%的个体表现为野生型;而当杂交代自交时,后代中有75%个体表现为野生型和25%的个体表现为黄眼突变体。通过传统的遗传学分析证实黄眼突变体是单基因控制的隐形遗传。复眼眼色突变是否有害?我们系统的比较了回交代黄眼突变体和野生型棉铃虫的生长发育和体重,发现黄眼突变体和野生型的幼虫期、蛹期及总历期没有显著的差别,并且二者在蛹重上也没有表现出差异。进而,我们评估了黄眼突变体和野生型棉铃虫的产卵量和卵受精率,发现黄眼突变体棉铃虫和野生型棉铃虫不存在显著差异。本研究证实黄眼突变体在生长发育和繁殖方面与野生型棉铃虫相比,没有差异,属无害突变。黄眼突变体是否导致性信息素主要组分比例的改变?眼色的变化是否导致配偶选择的改变?首先,我们分别剪取了黄眼突变体和野生棉铃虫雌蛾的性腺,提取了信息素进而进行了GC-MS分析,发现Z9-16:Ald和Z11-16:Ald两组分的比率在黄眼突变体棉铃虫和野生型棉铃虫之间没有显著差异。配偶选择实验证实无论是黄眼突变体雄蛾还是野生型雄蛾都对黄眼突变体雌蛾和野生型雌蛾没有表现出显著的选择倾向。此外,黄眼突变体雌蛾和野生型雌蛾均未对黄眼突变体雄蛾/野生型雄蛾表现出选择的差异。眼色不参与成虫的配对选择。最后我们进行了棉铃虫突变体和野生型的被捕食和被寄生的比较研究,评估了天敌(捕食性和寄生性)对二者捕食和寄生的差别。在被捕食的试验中,在烟草、辣椒和果实成熟前的番茄植株上,发现黄眼突变体二龄(体色为青绿色)与野生型二龄幼虫(褐色)能更好的躲避捕食性天敌;而在果实成熟期的番茄上,突变体的青绿色幼虫更容易被捕食。以棉铃虫齿唇姬蜂为例,研究了寄生蜂对两体色差异幼虫的寄生效率,发现寄生蜂对二者的寄生效率没有显著差异。本研究以“棉铃虫眼色突变体的研究”为题,结合传统遗传学和生态学的研究方法,旨在明确复眼眼色突变体的遗传机制,阐明突变体在生态适应能力方面的优劣,进而评估未来棉铃虫种群的趋势,为未来棉铃虫种群的治理提供理论依据。通过本研究,发现黄眼突变体在生长发育和繁殖方面与野生型相比没有差异;黄眼不参与性选择:黄眼突变体,由于体色与寄主植物背景相近,能较好的隐藏从而逃避捕食性天敌的危害,但对利用挥发物定位寄主的寄生性天敌而言,不具备优越性。由于黄眼突变体棉铃虫具有更好的逃避捕食性天敌取食的能力,棉铃虫未来种群可能会上升或爆发的可能。
其他文献
过敏性皮炎是一种复发性、瘙痒性、炎症性皮肤病。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其危害性也日渐突出。WHO已将本病列为21世纪重点防治的疾病之一。跳蚤过敏性皮炎(FAD)是犬猫最常见的
智能天线技术利用阵列天线和自适应阵列信号处理技术,将通信资源由传统的频域,时域和码域扩展到空间域。在移动通信中智能天线可以显著提升系统容量和可靠性。目前智能天线技
当能量摄取大于能量消耗时,多余的能量以甘油三酯的形式储存起来。随时间的延长以及储存的脂肪数量越来越多,超过机体正常代谢所需时就会引起肥胖。肥胖会引发多种疾病,例如心血
生长激素释放激素(GrowthHormoneReleasingHormone,GHRH)是由下丘脑合成并分泌、存在于人和动物体内的一种生物活性物质,能够促进垂体生长激素(GrowthHormone,GH)的合成与分泌。
目的 探索有创机械通气的老年重症社区获得性肺炎(SCAP)合并心功能不全患者撤机失败的影响因素.方法 收集进行有创机械通气并符合撤机条件的105例65岁及以上的老年SCAP合并心
贡嘎山地处青藏高原向四川盆地的过渡地带(29°36′N,101°53′E),主峰海拔7556米,南坡和东坡具有从亚热带到寒带植被的完整垂直带谱,西坡和北坡则有典型的高寒草原植被及与高山
本研究针对本室前期筛选到的高效大豆和芸豆根瘤菌进行分子标记研究。 首先确定供试菌株的分类学地位。通过16SrDNA-RFLP、IGS-RFLP和16SrDNA全序列测定等方法最终将CCBA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