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中非间合作论坛的成立,及中国“一带一路”倡议的实施,中非间交往密切加深。政治交往的深入,影响着中非间影视交流合作的方式和内容。中国有关非洲题材的纪录片为非洲形象的构建做出了重要贡献,并因此受到业界和学界的广泛关注。本文以中央电视台制作或播出的国内纪录片中的非洲形象为研究对象,在形象学理论相关研究的基础上,旨在探寻其形象书写的方式及建构背后的社会动力机制线等。通过文本分析,本文认为新世纪之后央视纪录片中非洲形象通过去魅化的“词汇”,围绕发展与共赢、古老与新兴,一定程度上巩固了这一时期大众想象中正面的非洲形象,为中非双方突破封闭界限了解对方提供机会。另一方面,影片中构建的非洲形象符号正是中国在场意识形态的反射。纪录片中对于中非间合作的高度肯定,可以被看作是为塑造中国负责任有国际意识的大国形象进行宣传;建构发展、开放交流的非洲人形象,可以被看作是为强调中非合作模式的成功。央视纪录片通过强烈的认同性处理自我与非洲关系,从而进一步形成中非间趋向协作的“等级关系”和共识取代冲突的“故事情节”。最后笔者在更大视野下,通过对比不同创作主体间对非洲形象塑造的差异,阐释同一形象在不同主体下如何进行书写。通过以上研究,笔者总结在纪录片他者形象呈现中,出于对自我文化的实现与改造,对他者的想象性建构往往伴随着误读。但文化之间的交流不会因为误读而中断,对他者的形象构建将在意识形态和乌托邦之间发生转变,而我们要做的就是探究各种形象建构背后的策略,把握形象建构的真实目的。如今为树立和充盈中国文化自信,对于非洲形象的塑造也应与时俱进,在新时代呈现新特点。一方面在世界多元文化的语境下,应积极参与到文化建构中,发出中国声音。另一方面,从自身来看,新时代在塑造中非发展形象时,也应正视自身发展的问题与存在的不足,避免过重的宣传色彩,关注中非文化的互动认知,寻求中非间认同中介,注重他者与自我间的互视,通过多视角来构建丰富多样的非洲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