崛起的突变——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中国大陆女性散文

来源 :福建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itte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西方女性主义对中国当代女性写作的复苏、蜕变和繁荣起到了启发和促进的作用。它之所以能产生这么大的影响它作为女性的理论对于所有女性都具有的一定的真理性,也和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以来中国女性生存状态以及特殊的社会历史环境有关系。具体到女性散文写作,觉醒后的女性自身获得了多元身份的认同,她是一个母亲、妻子、女儿,同时还是一个女性的独立存在。但是这些身份并不是和谐存在,传统气质和现代精神的碰撞构成了女性散文的意识多元化。在艺术表现上,女性散文不断表现出返回自我精神家园的倾向,意识流和富有女性特征的修辞是其具体表征。但是散文的文体特征限制了叙事个人化的程度,出入于公共和个人空间是女性散文的文体特征。
其他文献
  贾平凹、余华可以看作是中国新时期小说以一种比较的视域,向中国传统和西方现代小说观念寻找写作资源的两个代表性作家。基于一种传统的文化底色,贾平凹把和谐作为他的作品
根据现代语言学同音词与多义词分化的理论,编纂词典时,必须将形同音同但意义上需要分别处理的词和形同音同意义上虽有差别,但不需要分别处理的词区别开来。一般说来,前者要分立词
汉字从仓帝初创至今,其字形与其所记录的音、义诸方面都有变化。其中,意义方面发生的变化最为瞩目。与先秦时代相比,现代汉语中一形专属一义的现象较少见,大部分都是一形兼具多义
美国当代著名犹太作家索尔.贝娄因其创作“对当代文化赋予人性的理解和精辟的分析”于1976年荣获诺贝尔文学奖。评论界对贝娄的研究随着历史的发展而不断深化并日益丰富,其中
路遥的作品具有浓郁的人情美,本文就以人情美为出发点,对路遥创作的道德倾向的成因、表现及意义做一较为系统的论述。 社会文化转型时期的时代背景、陕北独特的地理位置以及
  本文阐述了小说在其本原上通俗化与大众化的美学特征;解释了小说正是因为具有和影视剧之间的可通约性,所以和影视剧这一当下的大众文化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论述了尽管小说和
本文所论述的题目是“中国现代启蒙文学的美学精神”。启蒙文学萌芽于以梁启超为代表的近代文学改良运动中,兴起于五四文学革命,是中国现代文学中最富社会价值与文学价值的一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