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 Interpretatiion of Translation Ethics of Difference Exemplified by Lu Xun's Translation Idea

来源 :中国海洋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ellso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翻译是一种以语言符号为媒介的社会现象和文化活动,翻译的窘境和译者的隐身导致存异伦理的出现。翻译伦理指在翻译活动中对待文化他者的道德态度,是探究和认识翻译文化本质的主要维度。翻译伦理贯穿整个翻译实践和理论发展史。   鲁迅深受德国浪漫主义的影响。据美国学者劳伦斯·韦努蒂考察,鲁迅在1902年留学日本期间吸收了施莱尔马赫等人的德国浪漫主义的翻译思想,并将异化翻译与改造国民性结合起来。当时的中国与浪漫时期的德国情景基本相似,德国浪漫主义的存异思维丰富了德国文学和文化,成为“弱小”德国摆脱法国霸权的途径。鲁迅由此认识到德国浪漫主义翻译主张的意义,他把翻译上升为白话文学革命和民族主义的文化政治,提出了许多颇有远见的翻译理论,如“宁信而不顺”“硬译”等。   在西方,韦努蒂是存异翻译伦理的倡导者和忠实拥护者。为了改变翻译暴力,他提倡翻译的抵抗,彰显异域文本中语言和文化的差异,抵抗归化、流畅和透明,主张向霸权文化输入弱势文化的差异性,让译文读者亲自感知和体验异域文化。   韦努蒂的存异伦理与鲁迅的翻译观同根同源,但针对的是不同的文化情境,形成各自的特色。两人都主张“存异”,对异域文化中的异质情有独钟,反映出他们的存异伦理倾向。   本文由五章构成。第一章介绍研究背景目的、意义和方法。第二章是文章综述,梳理翻译伦理的发展脉络,总结国内外的理论发展历史。第三章论述翻译的存异伦理。本人采用历时研究法和比较法,梳理存异翻译伦理的发展脉络,解读存异伦理的翻译学意义并证明鲁迅的翻译思想和实践。第四章具体分析鲁迅的翻译理论和实践。鲁迅是近现代中国存异伦理的忠实践行者,将详加论述他的硬译、使用古语、释放语言剩余等存异伦理策略。第五章从道德、伦理的角度对翻译本质和功能做更深入的阐释,论述异化翻译伦理对主体文化建构的促进作用,并从存异伦理角度给予鲁迅合理解读。
其他文献
为了适应我国高等教育新的发展形势,深化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满足新时期国家和社会对人才培养的需要,教育部于2004年制定颁布了《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试行)(以下简称
在日本,关于“配虑表达”的研究,是在“礼貌原则”理论热潮的影响下诞生并逐渐发展起来的。在中国以“礼貌原则”为中心而进行的英语和中文的比较研究并不罕见,可是,关于日本的“
本文是对林语堂所编译的The Wisdom of Confucius(《孔子的智慧》)一书的个案研究。   The Wisdom of Confucius(《孔子的智慧》)一书,是林语堂多部译介中国传统文化思想
近年来,津南分公司党委认真贯彻中央和天津市委关于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的指示精神,紧密贴近企业发展实际,坚持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惩防并举、注重预防的方针,实现了廉政文化与企业发展的良性互动,初步形成了具有电力特色的廉政文化。  我们把超前防范教育作为加强企业党风廉政建设的首要任务,特别是在培育特色廉政文化、建立廉政宣教格局、创新教育方式方法等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索。  实践中我们感到,加强企业
系统功能语言学研究主要关注语言的使用,即体现化和实例化。然而,鲜少有研究关注语言使用者方面,即个体化。此外,韩礼德提出的语篇三个元功能之间的互动关系有待进一步探讨。基于个体化视角,通过分析实现概念、人际及语篇元功能的概念、评价以及识别系统,本文尝试探究斯泰伦在回忆录中建构了哪些身份以及他是如何建构这些身份的。本研究的第一个发现是作者主要建构了三种身份,即抑郁症受害者身份、抑郁症对抗者身份及辩论者身
学位
詹姆斯·乔伊斯的《尤利西斯》是20世纪最杰出的文学作品之一,也是意识流小说的杰作。自从1922年出版后,它就被认为是很难读懂的作品,在文学界引起了巨大的关注和争议。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