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角洲的顶点城市研究

被引量 : 13次 | 上传用户:axun201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将流域地貌学中三角洲顶点的概念引入到经济地理研究中,提出三角洲经济区同样具有顶点,这一顶点是包括三角洲自然顶点在内的一个区域,本文将其定义为“三角洲的经济顶点区域”。在三角洲的经济项点区域,通常会出现一个高级区域中心城市,即“三角洲的顶点城市”。本文从这一现象出发,主要以长江三角洲顶点城市南京为案例,通过历史演化分析、实证分析等方法对流域经济空间格局中顶点城市的区位特征、形成机制、空间定位等问题进行了深入地研究。 (1)通过对国内外一些大江、大河三角洲,尤其是国内三角洲的实证对比分析,证明了三角洲顶点城市的存在具有广泛性。对国内三角洲人地关系演变的分析表明三角洲顶点城市的形成与发展具有共性和规律性。 (2)以长江三角洲顶点城市南京为例,追溯南京城市产生、发展中的关键作用因素,本文将其归结为交通、军事(地形)、经济三方面,而南京在这些方面具备的优势归根结底来自于其顶点城市的区位特征。这一分析体现了三角洲顶点城市形成与发展的主要驱动力。 (3)三角洲顶点城市具有以下共同特征:历史悠久、是区域政治中心、历史文化名城;流域内最大的或重要的河港城市:全流域意义的中心城市。三角洲顶点城市的区位独特性和优势主要体现在其作为交通枢纽的地位上。 (4)三角洲顶点城市具有空间同构性,处于不同等级、规模和地位的三角洲,顶点城市的区域意义也不相同。流域和三角洲规模越大,经济地位越重要,顶点城市所能服务的区域范围就越大。另外,三角洲顶点城市是一个经济地理范畴内的概念,该城市不一定正好处于三角洲的自然顶点区位,即三角洲自然顶点与经济顶点不具备完全吻合性。 (5)流域内中心城市功能定位主要归结为四类:上游中心城市、中游中心城市、三角洲顶点城市、门户城市。这一空间定位模式尤其突出并明确了三角洲顶点城市和门户城市的城市区位与职能特征。 (6)以长江流域为例,流域双核结构具有干流、支流等不同的层次、等级性,同时体现了流域中心城市—门户城市是理想的流域双核结构空间组合。以三角洲顶点城市和门户城市所构成的双核结构是一种新型的空间组合,这一双核结构在三角洲发挥着经济发展主要驱动轴的作用。 (7)国内三角洲区域开发以内力为主,顶点城市—门户城市组合而成的双核结构形成过程伴随着三角洲自然环境的演变,主要可以分为五个阶段:顶点区域城镇萌生期、顶点城市竞争期、三角洲城镇快速发展期、门户城市产生与双核结构形成期、双核结构发展与成熟期。在内河航运向海运转变过程中,三角洲与区外交流的门户由顶点区域转移至沿海地区,三角洲顶点城市地位逐渐下降,以至落后于门户城市。以外力为主的三角洲双核结构中,顶点城市没有经历地位下降和功能转换的过程,而是在发展之初就受到门户港口城市的冲击。 (8)在三角洲顶点城市功能定位中,面临着将区位、政治、文化、科教等非经济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的主要问题。
其他文献
城镇空间一直是城市学科和地理学科研究的核心内容,而城镇布局是城市化进程的产物。空间布局是否合理,对区域经济的增长和发展有着显著的促进或制约作用。城镇空间布局是区域
我国特殊教育立法正处于起步发展阶段,特殊教育法律制度正处于发展和完善的过程中,这是客观的,也是不可逾越的。把特殊教育管理纳入法制化轨道是现代法治社会的必然要求,完备
随着智能仪器仪表不断的小型化、轻量化,密封仪器仪表的热流密度以指数比例迅速增长,大量热量聚集在密封仪表内部将直接影响仪表的可靠性,合理有效的散热方法才能从根本上解
近年来,随着宏基因组学、蛋白质组学和代谢组学等技术的发展,工业微生物技术在资源、医药和手性合成等领域已经成为热点技术,并开拓了电子和纳米技术等新的应用领域。本文综
胞外蛋白的水解是恶性肿瘤细胞侵袭和转移的必要条件,各种蛋白酶的水解反应降解细胞外基质,破坏细胞/细胞间的联系以适应细胞的迁移。尿激酶型纤溶酶原激活物(尿激酶,urokina
水资源短缺已严重制约着我国的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海水淡化是解决水资源短缺的有效途径之一,而反渗透技术则是实现海水淡化最有效、最经济的手段。本
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和生活水平的提高,居民对住宅的声环境质量要求越来越高。混凝土楼板的撞击声较难隔绝,对住宅的声品质造成很大影响。该文采用不同材料设计4种楼板
GPS和Galileo卫星组合导航定位能够有效的提高定位精度和可靠性,兼容多星座的信号捕获是优化组合导航定位的关键技术。但两个系统的信号格式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性,特别是在调制
思政理论课作为引导大学生正确价值观,提高大学生思想素养的专业课,在我国高等教育中定为必修课程。大学生作为时代未来的接班人,具有正确价值观和思想政治素养十分必要。传
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个人利益至上、道德沦丧等不良现象开始出现,严重威胁到社会的健康发展。基于此,本文从不同方面提出要加强我国道德建设,要营造良好社会道德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