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春秋战国时期,中国不仅在政治、经济上经历着深刻的社会变迁,而且在各种意识形态、哲学观念、宗教神学、文化科学等思想领城,也都以成熟的形态凝聚、荟萃,涌现出一批文化典藉,从而为华夏文明的发展,奠定了一个义域广阔的开放性基础。《管子》一书的主体便形成于此时期,其内容包含着经济思想、管理思想、哲学思想、军事思想等,同时也包含着丰富的人地关系思想。人地关系是指人类和人类活动同自然环境(或地理环境)的关系。自然界是人类生存和活动的场所,自从人类在地球上出现以后,人和自然就存在着辩证关系。人类在大自然中为了生存和生活下去,需要不断地利用自然和改造自然,因此,如何正确认识人地之间的关系,把握人地关系的规律,从来就是人们非常关心和不断探讨的问题。本文从人地关系的涵义出发,回顾了人地关系思想发展的历史进程,总结出人地关系系统中人与地的客观关系:人是处于主导地位的、有意识的、能动的;地则是被动的、无意识的。人地关系是否和谐抑或矛盾,不取决于地,而取决于人。先秦时期,人们已经意识到人类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共生关系,并从不同的认识层面上提出了关于人地关系的种种观点。那个时代,随着生产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人们改造自然和利用自然的能力大大加强,焚林开荒,冶铁煮盐,再加上战争的影响,人类这些不合理的生产活动造成局部地区森林大范围的消失,自然环境遭到严重破坏,这就是《管子》中人地关系思想产生的社会背景。在生产实践中,当人类改造自然的能力增强到足以破坏自己赖以生存的环境时,一些有识之士意识到,自然资源一旦丧失,人们便无法进行正常的生产生活,于是提出对自然资源“养用结合”的保护主张,这些便成为《管子》中人地关系思想产生的思想基础。《管子》基于对农业社会经济的发展与自然环境关系的思考,对自然资源中的水、地、山林川薮等有着深刻的认识,认识到自然环境对人类的基础作用,并提出协调人地关系的原则——适度,主张以人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为中心的自然环境保护,其目的是追求人地和谐。虽然《管子》的人地观具有一定的消极性,但与老庄的“天人合一”和荀子的“人定胜天”思想相比,其既强调了自然界及其变化规律的客观性,又突出了人的主动性,实现了《管子》在价值取向上对二者的有机整合。因此,对《管子》中蕴含的人地关系思想进行分析研究,无疑对我们今天对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