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后物质主义理论

来源 :上海外国语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eorge_di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970年代,罗纳德·英格尔哈特提出“后物质主义”理论假设,认为西方发达工业国家悄然兴起后物质主义价值观的代际转变。为此,他以约占世界90%人口的国家和地区为研究对象,展开以“世界价值观”为主题的大规模调查,论证后物质主义价值观代际转变理论,其研究结果引发新时代政治文化研究的复兴。  本文通过文本分析的方法,整理大量英格尔哈特及其学术成果资料,同时吸收借鉴国内外“后物质主义”研究方面相关成果进行综述,考察发达工业国家经济发展、文化转型以及政治转变紧密关联、相互影响的必然性,探讨“后物质主义”理论的学术贡献和资政作用。  全文主体共分为五个章节。  第一章首先介绍后物质主义理论的研究基础和论文构成。第二章概述“后物质主义”理论兴起的社会政治、经济发展背景和民众价值观转变趋势,介绍英格尔哈特本人及其学术研究、学术创新的基本情况,考察代表“后物质主义”产生、发展、成熟的三部著作。第三章集中研究英格尔哈特于1977年出版的第一部后物质主义著作《寂静的革命:变化中的西方公众的价值与政治行为方式》,探究作者如何依据对欧洲六国的调查,提出西方发达国家工业社会民众价值观由“物质主义”向“后物质主义”的重大代际转变。第四章围绕他于1990年出版的《发达工业社会的文化转型》,分析“后物质主义”理论拓展的重要实证依据。第五章聚焦于1997年出版的《现代化与后现代化:43个国家的文化、经济与政治变迁》,该书着重分析和探讨经济发展、文化转型以及政治转变三者在时间上的复杂关系,强调后物质主义价值观由于看重个人自由和自我表现会表现出积极的政治取向,并以此为基础,使得现代化、后物质主义与民主价值观三者在书中顺利对接,从理论上完善了“后物质主义”。根据后物质主义价值观在物质充裕社会产生的必然性论证,论文最后总结认为,工业发展迅猛的社会主义中国,虽然政治文化体系与西方社会截然不同,但仍然可以根据中国的实际国情,适当借鉴像“后物质主义”理论这样的西方国家政治文化研究成果,推动社会发展。
其他文献
互文性是当代西方后现代主义文化思潮中产生的一种文本理论,它是指文本叙述性中的互相连接,即当前的文本总是要溯及到那些早期的文本中的思想和结构,每个时代的文本都建立在那些
为了进一步推进素质教育,适应课程改革,初中教师在教学中勇于尝试各种新的教学方法。怎样改变学生传统的学习途径,提高他们对学习的兴趣呢?怎样才能培养出具有学习能力的终生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