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1、研究小脑前下动脉的血管解剖及其与周围结构的毗邻关系,为临床该区域的脑血管病手术、肿瘤切除术、神经微血管减压术以及内镜手术等提供解剖学依据;2、在国人尸头标本上模拟达到内听道各段的手术入路,描述各入路显露范围差异,并探讨各入路的适用范围及优缺点,为临床手术入路选择提供解剖依据;3、研究正常国人脑血管造影中小脑前下动脉的特点及变异及小脑前下动脉瘤的发生及特点,为临床治疗小脑前下动脉瘤提供参考;4、内镜下解剖小脑前下动脉神经血管复合体,并模拟行神经微血管减压术,为临床神经内镜辅助下神经微血管减压术提供解剖依据;5、在尸头标本上模拟小脑前下动脉相关血流重建手术,为临床上外科手段治疗小脑前下动脉相关缺血性脑血管病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1、利用15具(30侧)灌注有彩色硅胶的成人尸头,对小脑前下动脉及其周围结构进行显微解剖,观察及测量小脑前下动脉的走行、管径、主要分支、变异、供血范围、与邻近血管的吻合以及小脑前下动脉与周围颅神经的关系;2、在15具尸头上模拟达到内听道各段的手术入路,包括乙状窦后入路、经迷路入路、颞下中颅窝入路。反复演练并总结相应的颅底外科技术,体会各个手术入路的优缺点,并以照片记录;3、使用神经内镜经各手术入路对小脑前下动脉-颅神经复合体进行观察并记录,演练内镜下行神经微血管减压术;4、观察、测量并记录50例正常国人的脑血管造影图像中AICA的影像学特点以及13例国人小脑前下动脉瘤的发生及特点;5、经乙状窦后入路测量枕动脉到达AICA的距离以及枕动脉直径大于1mm的长度,模拟行枕动脉-小脑前下动脉吻合术。结果1、在国人尸头上解剖并观察了小脑前下动脉的起始、分支、走行及变异,并以图片和图表的形式记录。本组小脑前下动脉均起源于基底动脉,多为单干在基底动脉中下段发出。AICA起始段直径为0.38-1.74mm,平均0.92±0.35mm,AICA与椎基底结合处距离为5.6-15mm,平均为8.74±3.07mm,所有AICA均起始于基底动脉中下2/3,大多数AICA从前下向后穿行于面蜗神经之间,少数AICA经面、蜗神经背面或腹面进入CPA;2、在10侧国人尸头标本上行颞下中颅窝入路,显露内听道及CPA,以图片形式记录开颅过程及显露范围;在10侧国人尸头标本上行经迷路入路及经耳蜗入路到达内听道,显露面神经,以图片形式记录开颅过程及显露范围;在10侧国人尸头标本上行乙状窦后入路显露CPA及磨开内听道,以照片形式记录。3、DSA:AICA起源于基底动脉,平均每侧1.33支,其中双干占29%,三干占2%。其中AICA-PICA共干占6%,AICA部分代偿PICA供血区,影像上内耳血供不明显。有65%可见明显的AICA内听道袢,1例存在颈外动脉-AICA吻合;AICA动脉瘤形态多样,位于AICA各段而处理方法各异;4、在国人尸头标本上使用神经内镜经乙状窦后入路观察了小脑前下动脉神经血管复合体的结构,观察血管神经接触情况,以照片形式记录;5、国人枕动脉出上项线时的平均直径为1.90±0.92mm,自上项线以上枕动脉直径大于lmm的长度平均为79.32±5.22mm,白上项线处到达AICA的平均距离为55.24±6.32mmm。结论1、本研究中对小脑前下动脉及其周围血管神经复合体的观测结果对国人的小脑前下动脉及其相关疾病的影像学诊断、介入治疗及手术治疗有积极意义;2、处理小脑前下动脉动脉瘤可因其所处位置不同而采取不同的手术入路或介入治疗,介入治疗及各种入路优缺点及适应症不一,根据临床情况选择;3、对于CPA的病变,根据病变是否进入内听道选择合适的手术入路。经中颅窝入路可以处理内听道内的病变而不损伤听力,经迷路入路暴露最为广泛,也最为直接,可以显露内听道全程,是处理较大病变的选择,乙状窦后入路使用最为广泛,适用于完全或大部分位于CPA的病变,磨开内耳门可以增加对内听道的显露,对于复杂病变,可以采用联合入路。4、小脑前下动脉的血流重建并不常见,但可以在治疗小脑前下动脉极重度狭窄、闭塞,小脑前下动脉瘤,CPA肿瘤手术中发挥作用,枕动脉可以作为供血动脉,PICA-AICA侧侧吻合也可以考虑。5、神经内镜的应用可以显著增加关键结构的显露而不增加小脑的牵拉,借助于神经内镜,可以更直接、更清晰的观察CPA区神经血管复合体,在处理CPA区肿瘤、CPA区血管压迫性疾病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