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藏传佛教度牒制度探究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softw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度牒是封建政府发给公度僧尼以证明其合法身份的凭证,具有限制僧尼数量和稽查约束功能,在汉传佛教管理中有悠久历史,是封建王朝监督和管理宗教事务的一种重要手段。自元代以来,历代中央政府奉行尊崇藏传佛教的政策,汉、藏、蒙的等民族间的政治、经济、文化交流日渐频繁。藏传佛教作为一种重要文化载体,逐渐向内地传播发展。北京、五台山等地出现了很多官建藏传佛教寺院,藏传佛教僧人开始留驻京城等地。众多留京藏僧为汉藏文化交流做出了重要贡献,却也增加了政府负担,甚至屡有违法犯罪事件发生。对藏传佛教僧侣的管理,尤其是在留京藏传佛教僧人数目限制和僧人行为约束等领域的管理迫待加强。清政府为根治留京藏僧人数过多以及为加强稽查约束,首先在驻京喇嘛中试行度牒制度。本文第二章以清代两份典型的喇嘛度牒为切入点,试图还原清代藏传佛教度牒概貌,并简要分析度牒的管理程序,包括相关管理机构、度牒禁令等事项,展现了清代藏传佛教度牒管理的方式方法与历史地位。在第三章梳理了清代藏传佛教度牒制度的发展历程:清代藏传佛教度牒制度萌芽于顺治时期,试行于康熙时期,在罗卜藏丹津叛乱后,推行于甘青等地区,到乾隆时期逐渐成熟,覆盖了京城、五台山、蒙古已及甘青等广大地区。藏传佛教度牒制度借鉴蒙藏地区宗教管理体制,以政令为制度保障,以寺院额缺和喇嘛口粮衣单为补充手段,体现了清代僧人管理的法制化理念。最后,笔者研究认为度牒制度的出现是藏传佛教发展的必然需要,是清代对藏传佛教以管促控,以控带管的生动实践,是清代中央政府对藏传佛教控制力强化的具体表现。藏传佛教度牒制度是对元代、明代藏传佛教管理思想的继承和升华,同时又是对汉传佛教僧尼管理模式的借鉴,是各民族间文化交流的产物。习近平同志指出“治国必治边,治边先稳藏”的重要战略思想,点出了西藏工作在全局工作中的重要性。在西藏,宗教问题和民族问题相互关联,牵一发而动全身,藏传佛教管理问题更是一个复杂的社会问题。依法加强对宗教事务的管理,创新寺庙管理机制,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深入研究前朝的管理做法和经验,必然会对今天的实践探究活动提供借鉴和参考。
其他文献
利用美国国家环境预报中心/大气研究中心(NCEP/NCAR)再分析资料,定义了冬季极赤温差(temperature difference between polar and equatorial regions,TDPE)指数,分析了地面以
文明城市与和谐社会内涵相通,二者之间有不可分割的联系。要推动创建文明城市工作创新发展,推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落到实处,必须把握二者之间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相互推
印证作为一种常用的证明方法,被世界各国所采用。我国对司法证明方式,法律没有明确的规定,但由于我国严重依赖印证证明方法,甚至将整个刑事诉讼证明建立在其基础上,于是有学者
农产品期货是期货交易的一种,是针对农产品,交易双方即时制定未来某一时刻农产品的交易价格,并按照合约的约定在未来进行交割的一种交易方式。农产品期货市场的发达程度决定着一
南亚多数国家由于国内存在深刻的政治与社会矛盾,不得不实行"联盟政治"政府;在国际金融海啸的冲击下,南亚各国经济遭受严重危害;区域大国军备升级正在进行;暴力恐怖肆虐,各国
目前,纳税评估是基层税务机关的一项基本日常工作,同时也已经成为基层税务机关提高税收征管质量的关键手段。随着纳税评估在全国范围的推广,各地税务机关在运用过程中,不断对其进
论述银川客运段研发的“旅客列车在途管理系统”的创建过程、系统功能、运行效果和管理经验,强化旅客列车途中作业的安全监控和管理。 The creation process, system functi
分别以单或双官能化乙烯类弹性体E-nBA、E-MA-GMA和E-AE-MAH为增韧剂,通过熔融共混挤出,对聚碳酸酯(PC)/聚对苯二甲酸丁二酯(PBT)(50/50)合金进行增韧。研究了增韧剂含量对合
金属硫蛋白(Metallothionein,MT)是一类富含半胱氨酸,低分子量的蛋白质,具有结合重金属、清除自由基、抗辐射、抗衰老以及调节微量元素平衡等重要生理功能,在环境保护、医药
班级管理是为了实现教育目标,全体师生共同参与,结合班级实际,确定管理措施,支配各种资源,协调各种关系,有计划有组织的活动,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为了更好的开展高中班级教育活动,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