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岩溶地下水作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础支撑资源,受到城市化的影响是不可避免的,在人类活动的影响下城市区域土地利用和景观格局发生了剧烈改变,岩溶地下水位、水化学在时空分布上均受到影响。因此,针对贵阳市城市化发展特点,深入理解和认识岩溶地下水演变对城市化进程中土地利用及格局的响应特点,有利于为城市区域岩溶地下水环境保护及土地开发利用提供科学依据。本文基于贵阳市1990、1995、2000、2005、2010和2016年26年跨度的Landsat系列卫星影像和1990-2017年的地下水长期观测数据。运用GIS技术以及利用RDA分析和相关分析方法等方法,探析了贵阳市土地利用及格局,地下水质、水位演变特征以及地下水质、水位对土地利用及格局的演变响应关系。论文研究得出以下结论:(1)城市化进程中,贵阳市建设用地面积受新城区建设影响呈现出阶段性,从以农业用地之间的互相转移演变到农业用地流向建设用地的特点。景观格局在土地利用改变影响下发生改变,其中景观斑块数量、斑块边缘密度与景观多样性在长时序表现出增加趋势。建设用地因城市的快速扩张体现在最大斑块指数在不断则增加,林地的斑块结合度在长时序中出现增长趋势,说明贵阳市在城市发展中始终坚持的生态发展理念,使林地面积多年内变化平稳。(2)研究区地下水位埋深在0.00-15.90m之间,总体呈上升趋势。TDS浓度总体呈上升趋势,其中2010年后浓度>500mg/L范围有由在研究区中部地区向周围扩散的特点。TH单元间变化差异明显。地下河监测点的TDS浓度变化与观山湖区建设时段表现出一致性。COD浓度在0.00-10.4mg/L之间,总体呈下降趋势。(3)HCO3-空间变化差异较大,Mg2+与Ca2+浓度高值区有向北部和西北部扩张趋。SO42-、K+、Na+、Cl-、NO3-和F-在长时序上总体表现出上升趋势,受人类活动影响的差异性,空间分布存在着差异性。城市地下河水化学类型由单一的枯水期HCO3·SO4-Ca·Mg型和丰水期HCO3-Ca·Mg型向HCO3·Cl-Ca型、HCO3·SO4-Ca型、HCO3-Ca和HCO3·SO4-Ca·Mg型等多类型演化。(4)城市建设增加地面硬化改变了地下水补给路径和补给量,林地等水源涵养较好的地类作为潜在的水源供给,在一定程度保持地下水位稳定。城镇建设用地对地下水中TDS、K+、Na+、Cl-、NO3-和SO42-等水质指标的增加起到促进作用,城市快速扩张会成为地下水污染的主要威胁之一。林地和草/灌有重要的水土涵养和污染截留功能,作对污染物起到“汇”的效应。(5)建设用地为主的水文地质单元内的最大斑块指数增加阻隔了地下水的补给,但是具有水源涵养功能的林地的聚集度指数和连接度指数在增加时给地下水的补给提供了可能。地下水化学指标在由于单元内优势景观的差异和景观演变差异,表现出对景观的破碎化程度、斑块结合度、聚集度和景观最大斑块的变化响应明显。(6)受区域城市化进程的阶段性性影响,地下河水化学响应呈现出响应迅速,表现出高度一致性。相关性分析表明,建设用地促进多数地下河水化学指标增长,而林地与草/灌则抑制了部分水化学指标的增长。岩溶地下河系统与外界密切联系、高度相关,易受外界影响,城市化进程中地下河蕴藏着丰富水化学记录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