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互联网和技术的推动下,国际贸易从产业间发展到产业内并进一步深化到产品内部,形成全球产品内分工的贸易格局。产品内分工是全球价值链在国家间的分工。发达国家的跨国企业作为全球价值链的链主参与其中,发展中国家的企业加入全球价值链从事生产活动,各个国家都从中受益。但各个国家内部参与全球价值链生产的各个层次的劳动力得益不均,有的劳动力因生产环境的变化而收益下降,有的劳动力因生产专业化而收益上升。参与全球产品内分工扩大了高技术工人与低技术工人的工资差距,但是从行业层面观察不同行业的状况是不一样的。本文从中国这样一个融入全球价值链最大的发展中国家的角度进行考察,将行业分为劳动密集型行业、资本密集型行业考察收入分配在不同行业的具体表现。本文首先对研究的背景、意义以及产品内贸易的相关概念进行了说明,并从理论和实证两个角度进行了文献的梳理,提出研究的内容、方法以及创新与不足。其次,本文在文献梳理的基础上对产品内贸易收入分配效应做了理论方面的分析,在Feenstra和Hanson的一国如何通过外包影响工资差距的理论模型基础上,将该理论进一步地拓展用于分析我国制造业不同行业参与产品内贸易对工人工资差距产生的影响机制。然后,本文对制造业参与产品内贸易的实际情况进行了分析,发现:分行业来看,计算机行业参与国际产品内贸易的程度最深,化学、医药等行业其次;分时间来看,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后,由于关税下降、壁垒减少等原因,产品内分工程度加深,而在2007年后,各行业参与产品内贸易的程度却下降,除跨国企业减少了对我国生产的中间产品的需求这一原因,还存在经济危机的影响。在理论分析和现状分析的基础上,本文建立了面板数据模型考察产品内贸易对制造业收入差距的影响。实证分析表明,就整体制造业而言,产品内贸易使得行业内的工资差距扩大;分行业而言,产品内贸易使得劳动密集型行业工资差距缩小,使得资本技术密集型行业工资差距扩大。因此,从个人层面上讲,各阶层劳动者需要提高自身的工作素质;从政策层面上讲,政府需要约束不合理的工资差距,推动市场化,促进各产业的转型升级,这样不仅能使我们国家更好地参与产品内贸易,还能缩小国内的工资差距,实现社会的相对公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