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管网漏损一方面会造成资源能源的浪费,另一方面会降低供水企业的经济效益,此外,漏失的水量还会给其附近的建构筑物带来潜在危险。由于在管网运行管理过程中供售水数据经常不能同步,导致不能及时对管网漏失情况进行分析判定,同时由于常用漏损检测方法本身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使得无法有针对性的对管网的漏损及时采取漏损控制措施,避免持续漏失导致的一系列危害。随着DMA技术的日渐成熟,如若能利用DMA对分区内流量和压力进行监测的特性,建立相关模型则能有效提高漏损控制的效率。本文以广州市建立的DMA分区为基础,建立基于DMA分区的MNF预警模型以及既有漏损定位模型,并对模型各影响因素进行了探讨。(1)DMA的水量平衡分析与MNF预警模型研究。根据真实漏损水量的估算方法,以其中一个分区为例就抄表周期对水量平衡分析的影响进行了讨论,分析表明抄表周期对水量平衡分析影响不大。同时,建立了基于DMA分区的最小夜间流量预警模型,结果表明,MNF预警模型能较准确的对DMA分区漏损情况进行判定。探讨了不同抄表周期对MNF预警值的影响,同时,经过案例分析得出了MNF预警宽度与DMA规模之间的关系,探讨了表观误差、漏损率设定值、压力指数N的范围宽度等对预警宽度的影响。(2)基于PDD的既有漏损定位模型。既有漏损定位模型,能较为准确的对既有漏损点进行定位,通过分析表明,售水数据周期长短以及期望漏损率的大小不会影响既有漏损定位的结果产生影响,但是数据周期过长,以及期望差漏损率过高会使得计算值与实际值的偏差增大。(3)基于SCADA系统的漏损预警与定位模型。提出了基于SCADA系统的MNF预警模型以及既有漏损定位模型的建立以及应用流程。同时,在管网现有设备的基础上以1分区为例对管网有、无智能户表,不同位置以及数量的压力监测点安装情况对既有漏损定位模型的影响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考虑智能户表进行既有漏损定位能使得计算时与实际值更为接近;两个压力监测点同时进行漏损计算相比于利用单个压力监测点定位更加准确,同时,通过对比单个压力检测点在不同位置的计算结果发现,安装在漏损点附近的压力监测点的定位结果更准确在设备安装个数有限的情况下,为了保证定位模型的准确度,压力监测点要优先考虑安装在对漏损点位置敏感的节点附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