压抑、异化与身份认同——多丽丝•莱辛小说中本我与他者关系的解读

来源 :青岛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IT_Yo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多丽丝?莱辛(Doris Lessing,1919-2013)是英国当代最重要的女作家之一。她一生著作颇丰,无论是长篇小说还是短篇小说,都体现了她在题材、主题和风格上的追求和探索。自1950年她的第一部作品出版以来,莱辛相继发表了五十余部长篇小说和短篇故事集,两部自传,以及大量的诗歌、戏剧、散文、文学理论和纪实文学。莱辛早期的小说多以非洲为背景,结合她的个人经历,记述非洲大地的人和事,展现非洲的古老文明,并真实反映非洲大陆的殖民统治和种族歧视。本文以莱辛的长篇小说《野草在歌唱》、《金色笔记》和短篇故事集《非洲故事》为研究对象,对她深切关注并在其作品中反复出现的主题——本我与他者的二元关系进行分析,反映不同环境下不同的人对家的理解,探讨等级森严的社会中个人无法逃避的边缘化问题。论文由绪论、正文和结语三部分组成。绪论部分概述了多丽丝?莱辛的生平及创作、国内外研究现状及研究方法。正文部分共分四章。第一章简述后殖民主义理论,以理论中的“他者”概念为出发点,阐明本我与他者的关系。第二、三、四章分别从三个角度对莱辛非洲题材小说进行整体研究。第二章主要以白人的视角分析非洲殖民地黑人与白人的对立,阐明黑人是白人眼中的“他者”异类;第三章从黑人的角度入手,分析生活在非洲殖民地的少数白人是黑人眼中的“他者”,并分析白人由于远离故土在异乡生活而产生的无法回避的异化心理;第四章从女性视角切入,剖析指出无论是白人女性还是黑人女性,都是依附于男权社会的少数“他者”。“他者”不再作为失语的群体出现,“他者”与“本我”的关系既对抗又融合。“他者”作为一个群体逐渐开始尝试发出自己的声音,实际上他们已经认识到了自身的社会地位和历史责任。结论部分对全文进行总结和升华,以小见大概括莱辛非洲题材小说创作的特点及重要的现实意义。莱辛的非洲题材小说深刻反映人性本质,以历久弥新、引人入胜的张力,引发每一个读者在不同阶段对于人生意义的思考。
其他文献
美国著名作家托尼·莫里森是第一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黑人女性,迄今已发表十部小说,并引起了世界文学界的广泛关注。莫里森主张好的艺术必须是政治的,她是第一位从黑人内部
为进一步确保熟食安全,预防和控制熟食引发的食物中毒,对松江区的熟食卫生现状作一分析,找出关键控制点,确定日常监管重点,为制定相关法规时提供信息。2007年6月至8月上海市
小说《麦田里的守望者》由一个名叫霍尔顿·考尔菲德的忧虑的年轻人来叙述。他似乎一直被他周围的世界所排斥、所欺骗,并在对成人世界的好奇和永保童贞之间矛盾着、痛苦着。 
近年来,对学习者产出能力的研究逐渐成为外语研究的一个热点。2001年底我国正式加入WTO,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步伐在加快,世界范围内的交流与合作日益增多,中国人与外界的交往日趋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