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nthr<'-1Bao>稀毛小鼠突变基因的鉴定及其调节基因的QTL定位

来源 :扬州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yw89757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snthr-IBao稀毛小鼠是本实验室培育的呈隐性遗传的突变系小鼠(DBA/2J背景)。前期工作已将突变基因定位于第9号染色体末端距着丝粒117763Kb及119129Kb之间。本课题鉴定了snthr-IBao稀毛小鼠的突变基因,同时对稀毛调节基因的数量性状基因座(quantitative trait locus,QTL)进行了染色体定位。具体研究内容分为以下两部分: 1.snthr-IBao稀毛小鼠突变基因的鉴定 在前期工作把snthr-IBao稀毛小鼠突变基因定位于第9号染色体上1.3Mb范围的基础上。通过查询Mouse Genome Resources数据库及相关文献,Plcd1基因被确认为稀毛突变的强力候选基因。以DBA/2J背景小鼠作为对照,本实验首先在mRNA水平上对Plcd1基因进行鉴定:先后设计引物扩增Plcd1基因cDNA全长(2270bp)及分3段扩增Plcd1基因cDNA全长,结果来自DBA/2J小鼠的标本扩增成功,而来自snthr-IBao稀毛小鼠的模板扩增失败。随后在DNA水平上对Plcd1基因进行鉴定:Plcd1基因有15个外显子,针对外显子设计10对引物,DBA/2J小鼠扩增成功;而snthr-IBao稀毛小鼠只有1、2、3号外显子扩增成功,4-15号外显子均扩增失败。考虑到snthr-IBao稀毛小鼠基因组局部缺失的可能性,本实验针对Plcd1基因3号外显子及以后的基因组序列重新设计9对引物,覆盖Plcd1基因的3-15号外显子和内含子及Vill基因的4-19号外显子和内含子对应的基因组区域。逐一使用相邻的引物对进行PCR扩增,DBA/2J小鼠的基因组标本扩增成功,但snthr-IBao小鼠的基因组标本只能扩增出Plcd1基因3号外显子和Vill基因的10号外显子附近的区域。综合前后实验结果,考虑稀毛突变为基因组局部的巨大缺失,于是采用成功扩增的Plcd1基因3号外显子附近的正向引物和成功扩增的Vill基因10号外显子附近的反向引物配对进行PCR扩增,snthr-IBao稀毛小鼠的标本扩增均可见到清晰的980bp左右的单一条带。将稀毛小鼠PCR产物测序,测序结果与基因组数据库比对之后发现snthr-IBao稀毛小鼠第9号染色体在距着丝粒118972407bp与118987290bp之间存在14883bp巨大缺失,这一缺失包含Plcd1基因的4-15号外显子及Vill基因的11-19号外显子。这一缺失导致PLCD1及VILL蛋白的功能丧失,而PLCD1的缺失极可能是导致snthr-IBao小鼠稀毛的主要原因。 2.Plcd1调节基因的QTL定位 在定位snthr-IBao稀毛小鼠突变基因的过程中,(snthr-IBao×C57BL/6J) F1互交后代,突变型F2代小鼠的被毛疏密与亲代小鼠不同,有一个从多到少的渐变过程,表现为典型的数量性状特征。本研究繁殖507只突变型F2代小鼠,并按照被毛多少区分为三个群体:多毛发型、中间型和少毛发型,提取每个小鼠的基因组DNA,选用96个微卫星标记对具有调节作用的QTL进行基因组扫描,用R/QTL软件分析发现D2Mit249、D5Mit409、D7Mit126和D15Mit171具有QTL特征,其中第15号染色体的LOD值超过7,各位点的P值都<0.01,统计学意义显著。就各位点的效应而言,D2Mit249和D5Mit409在B/B型导致多毛,D/D型时少毛,且D2Mit249的效应较强;D7Mit126和D15Mit171在D/D型时导致多毛,B/B型时少毛,这两个位点的效应都比较强,但四个QTL位点之间没有相互拮抗或协同作用。QTL的置信区间测算出15号染色体上的95%区间只有12cM(42.7-54.7cM间),为进一步寻找候选基因提供了条件。本实验第一次定位了与毛发稀疏相关的4个数量性状位点,同时将Plcd1基因和调节基因集合到一起,对它们相互作用模式的研究将有助于理解毛发稀疏的分子机制。
其他文献
期刊
期刊
期刊
期刊
期刊
期刊
期刊
期刊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