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合作社对减缓社员能力贫困的影响研究——基于四川秦巴山区贫困县的实证

来源 :四川农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ing497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社员能力提升是农民合作社应有的题中之义,然而现实中贫困地区农民合作社是否真的具有培养社员发展能力、减缓社员能力贫困的作用?这种作用受到哪些因素的影响和限制?本文立足于对四川秦巴山区贫困县的实地调研,研究农民合作社对减缓社员能力贫困的效果和影响因素,为在贫困地区借助合作社减缓社员能力贫困提出合理的对策建议。
  本文在梳理国内外相关研究的基础上,基于四川秦巴山区13个贫困县的实地调研数据,通过倾向得分匹配法和多元线性回归模型进行实证分析,研究了农民合作社对减缓社员能力贫困的效果及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1)四川秦巴山区贫困县农民合作社虽然发展不成熟,起步较晚、规模偏小,但仍在增加社员收入、提高技术水平和农产品质量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2)合作社对减缓社员能力贫困具有显著正效应。实证研究表明社员组的能力指数明显高出非社员组,参与合作社使得社员的能力指数提高5.13%。(3)农民合作社减缓社员能力贫困的效应存在差异性。通过对不同收入水平的社员和非社员样本对比分析发现,在中、高收入群体中,社员的能力指数显著高于非社员,说明参与合作社能显著提升社员的能力;而在低收入群体中,合作社提升社员能力的效应则不显著。(4)合作社的外部社会资本、技术指导与培训次数、理事会构成、农民参与管理程度和合作社事务决策民主程度对改善社员能力状况、减缓能力贫困有显著正向影响。
  本文的创新点:(1)实证了农民合作社对减缓社员能力贫困具有正效应,这种正效应在不同收入水平群体中呈现差异性,弥补了已有研究仅限于理论分析、缺乏实证研究的不足。(2)将倾向得分匹配法(PSM)引入农民合作社对减缓社员能力贫困的实证分析,识别出合作社对社员能力提升的影响度为37.46%,丰富了合作社减缓能力贫困的研究方法。根据本文的研究结论,提出以下建议:(1)整合扶贫资源,扶持和推动贫困地区合作社的发展。(2)完善合作社内部制度建设,保障弱势群体权益。(3)扩大合作社外部社会资本积累,有效扶持合作社发展。(4)构建以合作社为基础的科技传播平台,加强对社员的技术培训。
其他文献
学位
学位
学位
学位
学位
当前,森林游憩业蓬勃发展,森林游憩区开发、经营权转让等涉及森林游憩价值评估方面的案例已经屡见不鲜,故对当前森林游憩价值评估的方法进行详尽的研究有其重要的意义。本次研究选择毕棚沟风景区为研究对象,采用游憩价值评估研究中最常采用的条件价值法和旅游费用法对毕棚沟风景区游憩价值进行评估。毕棚沟风景区是米亚罗国家级人与生物保护圈的核心区域,景区内部独特的红叶彩林资源成为吸引游人前往川西北进行森林游憩的重要资
受到价格波动、环境规制与补贴政策等因素的驱动,大量散养农户退出生猪养殖,造成猪肉及其制品的供应不稳定,对居民生活消费产生一定的影响。那么,散养户退出决策到底是理性选择还是存在羊群效应?一方面低养殖技能散养户退出生猪养殖,将劳动力转移至非农就业部门可以获取更多非农收入。另一方面具有养殖能力的散养户,由于受到外部环境的干扰,盲目跟从大众而退出生猪养殖,其从非农部门获得的收入未必高于继续从事生猪养殖。因
学位
城市化的快速扩张伴随着大量集体土地的非农征收,由此导致征地拆迁项目不断增加,规模越来越大,由拆迁引起的社会纠纷也越来越备受民众和学界的关注。土地是农民的安身立命之本,农村居民在其中面临失地与重新安置的必然要求,如何以最大期望值满足农村居民重新安置是其中一个重点,关系到社会的稳定性。很多学者就征地拆迁制度、安置补偿方式、拆迁意愿、拆迁相关主体的利益、拆迁效益等进行了广泛的研究。本文借鉴新家庭迁移决策
学位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一系列的农村经济制度改革使农村的经济有了快速的发展,但贫困问题阻碍着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为了促使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政府通过有计划组织的扶贫开发活动来减少贫困人口,降低贫困发生率,并从一开始的输血式扶贫逐渐向开发式与输血式并重的扶贫方式转变。“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扶贫开发最为重要的不是政府补贴而是如何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对于拥有劳动能力的贫困家庭应充分激发贫困户本身的价值潜能,从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