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社员能力提升是农民合作社应有的题中之义,然而现实中贫困地区农民合作社是否真的具有培养社员发展能力、减缓社员能力贫困的作用?这种作用受到哪些因素的影响和限制?本文立足于对四川秦巴山区贫困县的实地调研,研究农民合作社对减缓社员能力贫困的效果和影响因素,为在贫困地区借助合作社减缓社员能力贫困提出合理的对策建议。
本文在梳理国内外相关研究的基础上,基于四川秦巴山区13个贫困县的实地调研数据,通过倾向得分匹配法和多元线性回归模型进行实证分析,研究了农民合作社对减缓社员能力贫困的效果及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1)四川秦巴山区贫困县农民合作社虽然发展不成熟,起步较晚、规模偏小,但仍在增加社员收入、提高技术水平和农产品质量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2)合作社对减缓社员能力贫困具有显著正效应。实证研究表明社员组的能力指数明显高出非社员组,参与合作社使得社员的能力指数提高5.13%。(3)农民合作社减缓社员能力贫困的效应存在差异性。通过对不同收入水平的社员和非社员样本对比分析发现,在中、高收入群体中,社员的能力指数显著高于非社员,说明参与合作社能显著提升社员的能力;而在低收入群体中,合作社提升社员能力的效应则不显著。(4)合作社的外部社会资本、技术指导与培训次数、理事会构成、农民参与管理程度和合作社事务决策民主程度对改善社员能力状况、减缓能力贫困有显著正向影响。
本文的创新点:(1)实证了农民合作社对减缓社员能力贫困具有正效应,这种正效应在不同收入水平群体中呈现差异性,弥补了已有研究仅限于理论分析、缺乏实证研究的不足。(2)将倾向得分匹配法(PSM)引入农民合作社对减缓社员能力贫困的实证分析,识别出合作社对社员能力提升的影响度为37.46%,丰富了合作社减缓能力贫困的研究方法。根据本文的研究结论,提出以下建议:(1)整合扶贫资源,扶持和推动贫困地区合作社的发展。(2)完善合作社内部制度建设,保障弱势群体权益。(3)扩大合作社外部社会资本积累,有效扶持合作社发展。(4)构建以合作社为基础的科技传播平台,加强对社员的技术培训。
本文在梳理国内外相关研究的基础上,基于四川秦巴山区13个贫困县的实地调研数据,通过倾向得分匹配法和多元线性回归模型进行实证分析,研究了农民合作社对减缓社员能力贫困的效果及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1)四川秦巴山区贫困县农民合作社虽然发展不成熟,起步较晚、规模偏小,但仍在增加社员收入、提高技术水平和农产品质量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2)合作社对减缓社员能力贫困具有显著正效应。实证研究表明社员组的能力指数明显高出非社员组,参与合作社使得社员的能力指数提高5.13%。(3)农民合作社减缓社员能力贫困的效应存在差异性。通过对不同收入水平的社员和非社员样本对比分析发现,在中、高收入群体中,社员的能力指数显著高于非社员,说明参与合作社能显著提升社员的能力;而在低收入群体中,合作社提升社员能力的效应则不显著。(4)合作社的外部社会资本、技术指导与培训次数、理事会构成、农民参与管理程度和合作社事务决策民主程度对改善社员能力状况、减缓能力贫困有显著正向影响。
本文的创新点:(1)实证了农民合作社对减缓社员能力贫困具有正效应,这种正效应在不同收入水平群体中呈现差异性,弥补了已有研究仅限于理论分析、缺乏实证研究的不足。(2)将倾向得分匹配法(PSM)引入农民合作社对减缓社员能力贫困的实证分析,识别出合作社对社员能力提升的影响度为37.46%,丰富了合作社减缓能力贫困的研究方法。根据本文的研究结论,提出以下建议:(1)整合扶贫资源,扶持和推动贫困地区合作社的发展。(2)完善合作社内部制度建设,保障弱势群体权益。(3)扩大合作社外部社会资本积累,有效扶持合作社发展。(4)构建以合作社为基础的科技传播平台,加强对社员的技术培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