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情感的言说与主体精神的成长

来源 :西北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uweiyangki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当前的多元文化语境下,中国古代文论研究需要在建构“史”的基础上挖掘其内在的主体精神,从而既形成理论研究的新的框架体系,保持本土文论的哲学品格和话语特色;又能借助于文论精神意蕴的学习与传承,启迪当代文人生成“审美新感性”,在新的审美经验模式下寻求生命主体精神的“立言”和“还乡”。 以此为出发点,在文化研究和宏观研究的视角中,运用主体论哲学、符号论美学、文化人类学、中国思想史、社会心理学等多学科交叉研究的方法,通过对明代文论和文人思想主潮的“符号”意味的探询和生成语境的阐释,说明了明代文人对于文学“情本体”的理性认识在积淀和深化,在他们言说生命情感、张扬个性审美的文化生存境遇中,体现着对“理”(文化专制)的反叛、对“欲”(主体人格)的尊崇和对“道”(心化精神)的回归。无论是前期的“复古”,还是后期的“俗化”,都包含着儒、道、释生命宇宙意识和感性审美趣味的生长与变异,同时也印证了在“自然的人化”和“人的对象化”的过程中,主体人格的生成与社会文化的“符号化”生成息息相通。 由此返观中国文论,体认出古代文论的主体性特征。指出古代文论始终在形而下追求“神与物游”、形而上回归“天人合一”境界,其对于主体性的持续开掘显现出异于西方文论的生命精神和人文特色。
其他文献
八十年代以来中国的思想解放运动,改革开放的政治经济氛围间接地催生了中国多元文化意识的形成。余华乃至整个中国当代先锋小说正是借助这股东风而登堂入室进入了中国文坛。在
该文拟对陈望道语法修辞学思想进行力求全面的探究.陈望道语法学思想指陈望道语法学著述、论文中体现出来的语法理论、观点和研究方法.其核心是在辩证唯物观的指导下,吸收了
何逊是梁代比较有名的诗人之一.他家世儒雅,虽非出身世族,但其祖上曾有人任过朝廷要职,其从兄弟何思澄、何子郎在梁代也很有诗名,可以算是缙绅之家.但他以卑微官职起家,一生
1956-1957年间在“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文艺政策的感召下,新中国的年轻一代作家以其时代滋育的理想主义的“介入”激情,创作了一批反映现实生活“阴暗”面、触及人的丰富感情领
作为美学大师,宗白华在激活与发掘传统文化资源上有着充分的自觉与自信。对于他来说,传统文化是情感与生命的归宿。为了全面深刻地把握和评价他的美学思想,应把特定的文化语
在经济的不断发展进步中,城市化进程的逐渐加快促进了建筑行业的发展.随着建筑项目的增多,建筑工程中涉及到的影响建筑造价的因素也越来越多,这就加大了建筑工程造价控制难度
首先提出“力的文艺”这一文学理论的是无产阶级文艺理论家钱杏邨,他把暴动视为艺术,认为那种强盗、游侠式的暴动可以表现出一个民族伟大的生命力。通观丁玲的作品,以暴动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