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神经心理学研究显示,双相障碍(Bipolar Disorder,BPD)患者存在注意、记忆和执行功能等认知功能方面的损害,而且缓解期和无症状期认知功能损害仍然持续存在,因此推测认知损害是可能是独立于情感症状之外。关于BPD的神经影像学研究显示,患者的前额叶边缘环路存在功能障碍。神经心理学与神经影像学研究结果是相符合。但多是针对成人BPD患者的研究得出的结论,有关青少年BPD的神经心理学状况,我们了解的还很少。青少年期BPD的临床表现与成人有不同之处,情感和行为严重调节障碍、攻击性、严重的易激惹和慢性病程是青少年BPD的特征性临床表现。执行功能与行为的适度调节有关,因此,推测青少年BPD也存在执行功能障碍。方法:采用威斯康星卡片分类测验(WCST)、Stroop色词测验(SCW)、空间广度测验、数字序列测验和伦敦塔测验(TOL),分别对30例青少年双相抑郁患者和30例青少年双相躁狂患者(研究组),30名健康青少年和30例青少年精神分裂症患者(对照组)的执行功能进行评估。精神分裂症组在入组时评估一次,其余三组在入组时和治疗8周末进行评估。同样在入组后和治疗8周末,采用17项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17)和杨氏躁狂量表(YMRS)分别对患者临床症状的严重程度进行评估。结果:1治疗前研究组与对照组神经心理学测验成绩的比较:研究组的所有12个神心理学测验指标,与健康对照组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双相抑郁组和双相躁狂组的测验成绩均差于健康对照组。同样,研究组的所有12个指标与精神分裂症组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研究组的测验成绩优于精神分裂症组。2治疗后研究组与健康对照组在神经心理学测验上的比较:治疗8周后,研究组的所有12个神心理学测验指标,与健康对照组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差异(P<0.01),治疗后研究组的测验成绩均低于健康对照组。3双相抑郁组、双相躁狂组治疗前后神经心理学测验成绩比较:除了Stroop色词测验的RTA和RTB这两个指标外,治疗后双相抑郁患者的其余神经心理学测验成绩与治疗前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双相抑郁组治疗后的成绩优于治疗前的成绩。双相躁狂组所有神经心理学测验指标与治疗前之间的差异性有统计学意义(P<0.01),双相躁狂组治疗后的成绩优于治疗前的成绩。4双相抑郁组和双相躁狂组神经心理学测验成绩的比较:治疗前,12个指标中有6个指标两组之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双相抑郁组优于双相躁狂组;这6个指标是WCST中的非持续性错误数、完成第一个分类的应答数,Stroop色词测验中的RTA、RTB、RTC和SIE。其余指标两组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8周后,12个指标中有6个指标两组之间有统计学差异(P<0.05或P<0.01),双相抑郁组优于双相躁狂组;这6个指标是WCST中的完成第一分类的应答数、伦敦塔测验和Stroop色词中的RTA、RTB、RTC和SIE。其余指标两组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5神经心理学变量与病程以及治疗8周后神经心理学指标减分值与HAMD17量表减分值、YMRS量表减分值的相关分析:研究组的神经心理学变量和临床变量有一定的关系。伦敦塔测验成绩和WCST中的分类数与病程呈负相关(P<0.05),WCST中的持续错误数、随机错误数和完成第一个分类的应答数以及Stroop色词测验中的SIE与病程呈正相关。而这12个神经心理学变量的减分值与HAMD抑郁量表的减分值和Young躁狂量表的减分值无相关关系(P>0.05)。结论:1无论是急性期还是缓解期,青少年BPD患者都存在抑制控制、工作记忆、认知灵活性、计划等执行功能方面的缺陷。但双相躁狂的抑制控制功能较双相抑郁损害更严重。急性期青少年双相障碍的执行功能缺陷较青少年精神分裂症的程度轻。2执行功能障碍与患者的临床症状无平行关系,推测青少年BPD的执行功能损害可能是一个持续存在的症状,而且病程越长,损害程度越重。3缓解期青少年BPD患者的执行功能障碍较急性期显著改善,考虑可能与与患者服用的情绪稳定剂和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有关。4青少年BPD患者在执行功能方面的损害与成人BPD相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