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前的初中学校德育呈现出消极化色彩。学校德育热衷于矫治学生的不良行为,忽视其积极品德的发现与发展。对不良行为的矫治又往往扩展为对其他众多行为的规训,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被赋予绝对的支配性甚至暴力性权威。“消极德育”构成了学校德育的现实困境,阻碍着学校正向德育价值的实现与学生德性的生成与发展。初中生特殊的道德发展特点与因特点而导致的道德发展问题将放大“消极德育”的破坏力。突破学校德育这一困境的关键,在于变革学校德育思维,以“积极德育”取代“消极德育”。在内涵上,积极德育继承赏识教育的优势,凝聚积极的德育态度。针对消极德育过度关注矫治不良行为的德育“偏轨”现象,积极德育强调聚焦与甄别学生的积极品德。在理念上,积极德育将道德视为一种积极的生活方式,以追求生命的整全、成全个体的幸福为期盼而存在。德育不是限制而是助人发展的积极通道。对不良行为的矫治无法勾勒出学校德育的全貌,德育应激发个体的积极潜能,造就个体优势。积极德育的根本目标在于帮助学生形成道德发展中的积极自我,即具备内在的道德发展动机与外显的积极道德行为的积极个体。塑造积极自我,需要建构学校道德共同体与班级实践共同体以筑造学生道德发展的积极宏观条件,更需要在宏观的环境条件中建立起积极的人际关系,形成人与人之间的紧密性情感联结。积极环境、积极关系和积极自我并不是相互割裂、相互孤立的三种要素,相反,在自我与外界的互动、共生中,积极德育三要素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相互作用,构成一个系统的、稳定的、动态的作用与运行体系。积极德育重构了现代德育的方法观,它并不追求一时的效率,与学生当下行为的改变,而更看重道德发展中学生积极自我的养成。在初中学校积极德育的实践中,教师需要把握好三点基本要旨:和善而不娇纵、倾听而不评价、激励而不赞扬。共同体的构建是实践积极德育的前提,在共同体中,积极德育更新了德育的惩罚观,摒弃消极德育中教师单方面对学生施加惩罚的行为,主张教师赋权学生,通过师生合作、同伴合作共同解决问题,在合作中收获积极体验,形成与维持积极关系,并塑造责任感、同情心、关怀力、参与力等积极品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