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理论和研究均证实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占据青少年大部分课余时间的课外活动是促进青少年朝向积极发展的一块沃土。但以往研究尚存以下几点不足:活动内容调查的不全面,活动类型划分的不清晰,对反映活动参与状况的参与行为、参与的情感动力因素、活动环境方面的信息搜集的不够全面。直到2004年,研究者King等人编制的《儿童活动参与、愉悦感受和活动偏好的评估》(简称CAPE/PAC)问卷有效的解决了以上问题,能够对青少年的活动参与情况进行全面测评,进而可以对活动参与的各个维度、活动的结构性以及生态化的活动参与模式与青少年积极发展之间的关系进行深入探究。据此本研究在研究一中,进行CAPE/PAC的本土化修订。首先进行中国青少年课外活动参与类型的半开放式问卷调查,被试来自全国多个地区的学生162人、学生家长50人。结合评定小组讨论后的建议确定中国版问卷调查的活动内容,随后进行CAPE/PAC中国版问卷的预测和正式施测。被试分别是长春、大连地区小学五年级到初二年级学生282人和长春、大连地区小学五年级到高二年级学生567人。研究二,采用修订问卷CAPE/PAC中国版,选取长春和大连地区小学五年级到高二年级学生567人为被试,对我国青少年课外活动参与现状进行调查。研究三,探索青少课外活动参与偏好、参与广度、参与频率、活动伙伴、活动地点、活动参与后的愉悦度与积极发展之间的关系,并分析结构化和非结构化活动在这一关系上的差异;进一步采用以人为中心的分析技术,划分出不同的活动参与模式,探究参与不同活动模式的青少年其积极发展水平的差异。采用《青少年积极发展问卷》作为青少年积极发展水平的测量工具。被试选取长春和大连地区小学五年级到初二年级学生475人。综上,得出以下结论:(1)修订的CAPE/PAC中国版问卷具有良好的信度指标。(2)青少年课外活动参与情况在活动类型上存在差异,对社交、体育、娱乐活动的偏好程度高;娱乐、自我提升活动的参与频率高;娱乐、社交、体育活动参与后的愉悦程度高。对技能活动的偏好、活动参与频率和愉悦程度均处于最低水平。同时,对非结构化活动的偏好、活动参与频率和愉悦体验均高于结构化活动,但结构化活动的环境特征优于非结构化活动。(3)青少年课外活动参与情况的性别特征表现为女生优于男生。在年级发展特点上,活动偏好趋于平稳,活动参与广度和活动参与强度均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变化趋势,活动参与后的愉悦度呈现上升的变化趋势。(4)课外活动各维度参与状况越好,青少年的积极发展水平越高。其中活动偏好和活动参与强度与青少年的积极发展之间的关系更为密切,两者相比活动偏好对积极发展的预测力更大。(5)青少年的积极发展水平在四种活动模式上存在差异,其中广泛组高于其他三组,低水平组低于其他三组,技能组和社交组的整体水平相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