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屈原的诗性哲学——以《离骚》、《天问》为核心

来源 :上海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etter011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屈原作为我国文化史乃至世界文化史上的巨人,他的思想蕴涵了丰富的宝藏,前人对屈原的探索数量之多,内容之丰富,让后人叹为观止。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对屈原的哲学思想和诗人气质作了一个通盘的考察,认为屈原是一个诗性哲学家,其哲学是一种诗性哲学。 屈原是战国时代产生的文化巨人,受当时“哲学的突破”的影响,具有一种理性的精神;同时他也是楚文化的杰出代表,楚国社会保留着远古氏族社会的影子,具有原始的浪漫主义特征,因而,屈原的作品中也具有一种浪漫主义的想象和超越性的形而上的思考。正是战国时代的时代特征和楚国文化特征这两者的合力共同造就了屈原独特的诗性哲学。屈原的诗性哲学不是以一系列的概念、命题来表达某种哲学观念,而是通过一种诗的语言,不断地反思人类和社会的终极价值,他的思考对象不仅涉及宇宙本源,自然秩序,人的价值和意义,通过一种反讽的方式,否定了现实世界的真实性,更重要的是,他于诗歌的想象中造就出一个超越性的真善美的境界。屈原的诗性哲学的表达是一种境界化的传输,是一种生命化的展现,他用全部的热情和精神力量来诠释出一个哲人理想的生命存在。本文从屈原诗性哲学的形成、屈原诗性哲学的对象,屈原诗性哲学的表达与方法几个方面,对屈原诗性哲学作了一个较完整地呈现。
其他文献
跨入21世纪,中国迎来了一个“重要的战略机遇期”,人类也迎来了一个全新的时代。全新的时代需要有全新的世界发展观。具有中国特色的和谐世界思想,就是顺应世界历史发展潮流和未
以经济全球化为主要表征的全球化,是一个全方位、多方面共同发展的过程。如果把经济全球化视为一种外在的、物质性的发展过程的话,全球化时代的文化发展则是内在的、精神性的。
20世纪30年代发生的语言转向,不仅是海德格尔本人思想道路上的一个主观转折,同时预示了整个传统语言观向生存论语言观的转向和过渡,对其后的哲学诠释学语言观和解构主义语言观的
描述与解释是在现代自然科学革命背景下凸现出来的两个十分重要的概念。在对科学反思中人们遭遇到的很多问题几乎都会涉及这两个概念。本文旨在理清描述与解释概念以及二者之
针对永磁直驱风电系统网侧换流器模型存在非线性和强耦合的特点,提出了一种非光滑控制和反推控制相结合的混合控制策略.在dq两相同步旋转坐标系下建立网侧换流器非线性数学模
本文的主旨在于研究古希腊悲剧家埃斯库罗斯“奥瑞斯特亚”三连剧中的政治、神学问题,并由此勘定政治神学问题在埃斯库罗斯作品中的地位及其相互关系。 我们首先认为,埃斯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