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整体观念是中医学的基本特征,首先其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人体以五脏系统为中心,通过经络系统的联络作用,在生理上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在病理上相互影响共同维持机体的协调与平衡。心与胃在整个中医的理论架构中有着不同于寻常的关联性。心乃君主之官,通过神明来主持多个脏腑间的协调与配合。胃乃气血生化之源,为全身供应能量。心与胃在位置上相互毗邻,在经脉循行上相互交叉,在生理与病理上又相互影响。在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中有很多症状、疾病及治疗方法都能看到心胃并论、心胃同治的思想。因此以仲景的著作为切入点系统的整理与分析心胃之间的关系既可以丰富脏腑相关的内涵,又可以为杂病论治提供更加广阔的辨治思路。本文采用文献学方法进行研究,主要内容分为以下几个部分。第一部分,通过查阅近十年的文献,探析脏腑相关理论在临床上的应用情况。第二部分重点论述了心胃相关的理论基础,心胃在实体结构上相互联系,在气血生化、气机运动等方面相互配合。界定了张仲景著作中“心”、“胃”的研究范畴,仲景所指的“心”有三层含义,作为脏器的心;作为心神的心;代指中心的心。仲景所指的“胃”是广义的,其中不单指代六腑之一的胃,还指代包含脾、大肠、小肠、胆等在内的消化系统。在此论文中,心胃相关则重点表述因为胃气的升降失常而导致的心之病变。第三部分则叙述了仲景著作中心胃相关的具体体现。作为本论文的重点,第三部分着重论述了水气病、胸痹病、半夏泻心汤证、神志类证。水气病重点指因为心胃阳气亏虚,不能温化水饮而导致的各类病证。水为阴邪,非阳不化,胃阳为水饮蒸腾的源动力,胃阳亏虚,则饮停心下。心阳丽照,震摄水饮,汗下不当,伤及阳气则震摄失权。因此水气形成,与心阳震摄失权,胃阳屏障失用紧密相关。胸痹之病机,仲景释为“阳微阴弦”,联系上下文,可以推断,上焦心胸阳气不足与胃阳不足,气血生化乏源息息相关。在仲景治疗胸痹时,多采用辛开苦降之品,调节中焦气机升降,提示胸痹之形成与胃阳不足,气机乖违,挟寒痰水饮上犯心位相关。半夏泻心汤为仲景之名方,历来对于其病机以方测证,推断其病机为胃热脾寒。文中重点论述了“痞证”之成因,从症状发生学来阐述痞证的病机。提示,痞证是因为胃气亏虚,平素消化能力不足,又因误下、误汗,重伤胃阳,导致中焦升降气机的功能失用,心阳浮于上。因此半夏泻心汤之病机当为胃寒心热。对于神志类证,仲景论述十分详细。本文着重发现文中神志类证与消化系统症状共同出现的条文。对于因胃之病变而导致神志异常的情况作了总结分类。提示,胃之实证导致的郁热、痰饮、湿邪及胃阳不足导致的水饮内停、食积不化可上扰心神导致神志异常;胃气虚证导致的气血不足心神失养可致心神异常。心胃相关理论,作为脏腑相关的一类子项,深入研究其内在的相关性,可以丰富整体观的理论架构,也可以扩宽疾病的辨治思路。本论文所研究的只是局限于仲景著作中的某些论述,而且有些观点也是在基于心胃相关的理论前提下进行的论证,得出的某些结论与现行的观点出入较大,因此需要在今后的学习临床中不断地修正与改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