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乙醇胺作为实用性的缓蚀剂,由于其低毒性,目前广泛应用在金属清洗处理、热力设备防腐(如锅炉)等方面。然而对乙醇胺缓蚀性能进行系统研究的很少,因此本文采用失重法、线性极化电阻法、Tafel曲线法、交流阻抗技术和表面分析方法研究乙醇胺在模拟大气腐蚀水中对碳钢的缓蚀性能。采用失重法探讨温度、预膜时间对乙醇胺缓蚀性能的影响。乙醇胺的缓蚀性能随着温度的升高,先增大后降低,在30℃缓蚀效果最好,缓蚀率可达到80%以上,并且通过失重实验获得了乙醇胺的平均缓蚀效率的趋势,二乙醇胺和单乙醇胺好于三乙醇胺。由线性极化电阻法和Tafel极化曲线法研究表明:随着乙醇胺浓度的增加,缓蚀效率增加,当达到5g/L时,测得的乙醇胺缓蚀效率达80%以上。同时Tafel曲线研究表明乙醇胺对钢是阳极型缓蚀剂,使自腐蚀电位正移,阳极极化率增大,阳极过程受到抑制。吸附遵循Langmuir吸附等温式模型。电化学阻抗谱EIS表明:缓蚀剂的加入阻抗谱为两个时间常数,且使电荷转移电阻Rt增加很多,缓蚀剂抑制腐蚀过程的原因是在碳钢表面的吸附成膜,有效阻挡了钢表面与水的接触。原子力显微镜(AFM)研究表明:12Cr1MoV钢试片在含有缓蚀剂气氛中放置72小时后,粗糙度比空白试片的要小很多,证实了缓蚀剂在碳钢表面的吸附;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结果表明其缓蚀机理为Fe分别和N,O发生了化学配合,配合以后形成了一个五元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