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研究血清中hsCRP、IL-6在伴或不伴动脉粥样硬化(atherosclerosis,As)的慢性牙周炎(chronic periodontitis,CP)SD大鼠模型中的表达,探讨不同的口腔干预措施对As的影响,为As与CP之间的相关性提供有利证据,从而为临床预防和治疗提供更有效、科学的指导方案。方法选择98只SD大鼠,随机分为4大组:正常对照组(A组),As组(B组),CP组(C组),CP+As组(D组);并模拟临床牙周病患者在牙周炎自然发展中经常采取的几种干预方法,把C组和D组再分为:自然进程组(C1/D1)、牙周基础治疗组(C2/D2)、药物治疗组(C3/D3)和拔牙组(C4/D4);并在前期研究的基础上,增加更多处理因素(抗生素及局部抗炎治疗),把D2组分为单纯机械治疗组(D2-1)、机械治疗+局部药物组(D2-2)、机械治疗+局部药物+抗生素组(D2-3),把C4、D4分为单纯拔牙组(C4-1/D4-1)、拔牙+抗生素组(C4-2/D4-2),总共14组,每组7只。各组均接受相应的建模及口腔干预处理。前后进行2次口腔干预处理,共9周,并分5个时间点(干预前1周、第一次干预后1周、第二次干预后1周、第二次干预后3周、第二次干预后5周)采集血清,喂养32周龄后动物实施安乐死。通过酶联免疫吸附(Enzyme 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法检测血清中超敏C反应蛋白(High-sensitivity C-reactive protein,hsCRP)和白细胞介素-6(Interleukin-6,IL-6)的含量。SPSS13.0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1.在所有取样时间点,B组及C组的hsCRP、IL-6含量均显著高于A组,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时间的推移,B组以及C1组血清hsCRP、IL-6含量均逐渐升高,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A组变化趋势平缓,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第二次干预后1周,CP各干预组(C2、C3、C4-1、C4-2组)血清hsCRP、IL-6含量均达到最高峰,且均明显高于B组及C1组,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之后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其中C2组下降明显(P<0.01)。在所有取样时间点,C4-2组hsCRP、IL-6含量均低于C4-1组,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2.在所有取样时间点,B组及D组的hsCRP、IL-6含量均显著高于A组,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随时间的推移,B组以及D1组血清hsCRP、IL-6含量均逐渐升高,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A组变化趋势平缓,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第二次干预后1周,As+CP各干预组(D2-1、D3、D4组)血清hsCRP、IL-6含量均达到最高峰,且均明显高于B组及D1组,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之后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其中D2-1组下降明显(P<0.01)。在所有取样时间点,D4-2组hsCRP、IL-6含量均低于D4-1组,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3.在所有取样时间点,与A组比,D1、D2组(除D2-2、D2-3组第五次取样时间点外)hsCRP含量均显著升高(P<0.001)。D1组hsCRP、IL-6含量随着时间的变化逐渐升高,尤其是第五次取样时间点明显高于其他组(P<0.01);其它各干预组(D2-1、D2-2、D2-3组)hsCRP、IL-6含量随时间变化逐渐升高,在第二次干预后1周达到高峰,随着观察时间的延长逐渐下降,低于其基线水平,但仍高于A组,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第二次干预后3周及5周,D2-2、D2-3组hsCRP、IL-6含量显著低于D2-1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1.单纯慢性牙周炎大鼠,不采取任何治疗措施,任其自然发展,可能增加As发生发展的风险;牙周机械治疗、单纯药物治疗以及拔除患牙等口腔干预在短期内都可能增加As的风险,而长期可能会降低,其中牙周基础治疗疗效最为显著,而拔牙联合全身抗生素治疗也可能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手段。2.伴有As的慢性牙周炎大鼠,不采取任何治疗措施,任其自然发展,可能更显著地增加As发生发展的风险;牙周机械治疗、单纯药物治疗以及拔除患牙等口腔干预在短期内都可能增加As的风险,而长期可能会降低,其中牙周基础治疗疗效最为显著,而拔牙联合全身抗生素治疗也可能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手段。3.对于伴有As的慢性牙周炎大鼠,在牙周机械治疗的基础上增加局部抗炎、全身抗生素治疗可优化其疗效,从而改善As的病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