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03年P2P贷款(互联网点对点贷款)一经出现就被中国市场中的参与者尝试采用。2010至2014年间我国P2P贷款公司数量更是爆发式增长,市场参与者与热度迅速提升,仅有利网在2014年就突破了中间贷款200亿元的规模。同时,因为P2P贷款市场受到干预少以及市场化程度高,学界对P2P市场的关注也多了起来。但是受限于新行业这一条件,过去的研究范畴比较有限:如果是市场整体研究,研究对象基本以定性研究为主;如果是数量实证研究,则研究对象只能是市场的某一家公司或几家公司。因为缺乏行业数据,之前的研究还很难涉及到行业整体的实证方面。但是随着行业数据的积累,接下来的研究重点可以转向行业的总体数量研究实证方面。但是在采用进一步的金融模型研究之前一个基本的问题是,P2P市场的有效性到底如何,相关模型假设市场是否已经达到?这很显然是金融数量研究中的一个基本问题。在这种指导思想下,本文采用已经有所积累的市场总体运转数据,从有效市场理论出发,实证研究我国P2P贷款市场的有效性问题。同时,在相关分析不是很充足的情况下对我国P2P贷款市场特征进行说明仍然十分重要,因此全文以定性分析与实证相结合的模式。本文首先对有效市场以及我国P2P贷款市场相关理论回顾。其后是对有效市场理论的介绍,特别指出了利率市场的有效性分类与传统有效市场理论的不同。接着是对我国P2P贷款市场较为详尽的介绍,通过对比国内外P2P贷款市场的不同总结出了4点特征。结合这些特征,本文分析指出了理论上我国P2P贷款市场可以达到弱式有效的状态。实证研究环节,则结合法玛对有效市场的定义进行了理论论证,实现了利率在有效市场方程中的公式意义。随后利用游程检验以及时间序列分析分别检验P2P贷款市场数据的随机性以及时间序列性。在游程检验中最终显示渐进显著性小于0.05,故没有通过游程检验,数据不具有随机性,不符合強式有效理论。而在时间序列分析中利用ARIMA模型对数据的一阶差分已经模拟,得到的解释变量系数均显著,而且在动态预测下拟合度较好。ARIMA模型模拟显示出数据具备时间序列特征,不符合弱式有效理论。为了更好的体现数据特征,本文接下来用Merton模型与线性模型对数据进行模拟对比,显示随机模型糟糕的模拟结果,与之前的分析结果相同。而线性方程较好的拟合性体现出P2P利率市场受到外部利率市场的影响。第五章探讨了我国P2P贷款市场低效率的原因问题。本章从两个方面解释了我国P2P市场低效的原因,一个是从业人员本身职业能力的不足,一个是P2P贷款市场受到外部低效利率市场的拖累。在受到外部市场拖累的分析中,本章从我国P2P市场易受到外部市场影响以及通过简单博弈的方式阐述了低效外部市场的拖累效应。最后一章对全文做了总结,并且提出了若干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