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美国犹太作家菲利普·罗思,从他发表第一部小说集《再见哥伦布以及五部短篇小说》开始,就受到犹太批评家和犹太拉比的反犹主义指控。然而罗思的作品并没有因这些指控而从此销声匿迹,相反他的作品的价值被不断地发掘出来。罗思的作品获得无数的奖项,包括美国国家图书奖和普利策奖。虽然已经73岁,罗思依然笔耕不辍,2004年出版了他的新作《美国阴谋》,获得了2005年英国斯密斯文学奖。罗思的研究在国外非常热门,有论文也有专著,并且罗思研究协会更是在2004年创办了杂志《罗思研究》,说明国外的评论界越来越重视对罗思的研究。而国内对他的研究则相对的要冷清,只有寥寥的几篇论文,而且至今没有研究罗思的专著出版。
本文基于对罗思的作品的分析,把罗思的文学生涯分为四个阶段。从1959年到1969年,罗思还处于一种实验摸索的阶段,在此期间,他尝试着不同风格的写作方法。虽然他真实地描写了美国郊区同化犹太人的生活,但在遭受犹太读者的猛烈批评之后,罗思没有坚持他的这种风格,从《当她好时》可以看出,他转而去描写非犹太人而不是继续对犹太性的探索。在1969年到1979年间,罗思摆脱了犹太批评家在他初出茅庐时对他猛烈批判所带来的心理影响,开始自由地创作。过去的犹豫不决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大胆地描写犹太人,反叛犹太传统。罗思的作品也渐渐走向成熟。从1979年到2000年,朱克曼系列小说标志着罗思形成了自己的风格。朱克曼也成为罗思的小说中频繁出现的角色,甚至成了罗思的替身。罗思也开始写“元小说”,来探讨文学方面的问题。同时,罗思在这个阶段的后半部分开始关注国内外的政治问题。从2000年开始,罗思继续文学上的探索,在他的《人性的污点》中试图把美国社会的各种问题联系起来进行讨论。在这四个阶段中,每个阶段都有其代表的作品,分别是《再见了,哥伦布及五部短篇小说》、《波特诺的诉怨》、《鬼作家》、《人性的污点》。本文重点分析这四部小说。
本文首先阐述这四部小说中反映的冲突,从中找出贯穿于罗思小说的主要冲突。继而分析小说中身处困境的主要角色,分析他们是如何面对这种困境,以及如何摆脱这种困境。通过分析这四部小说中的主要角色的区别和联系,研究罗思小说中犹太性的变迁。这一变迁也反映了美国犹太文学的变化,它逐渐从边缘文学走向主流。美国犹太文学在二战后得到了繁荣。大屠杀是美国犹太文学的分水岭,以二战为界犹太文学呈现出不同的景象。战后,犹太作家比其他族裔的作家更容易走向主流,这是由犹太人本身的民族特点,以及当时的社会状况所决定的。罗思对战后犹太文学的发展做出了贡献。他摆脱自身的犹太性的束缚,关注美国社会的各种问题,把犹太人的命运同国家的命运联系在了一起。以罗思为代表的战后美国犹太文学丰富了美国文学,发展了美国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