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论文研究的是兼性智慧与儒家文论话语生成的关系。本论文认为儒家文论并非成型于对文学的讨论,也不是在具体的文艺活动中被提出来的,而是有其自身发展的脉络:它是对当时礼崩乐坏和礼乐文明重建的社会现实的一种反应,也是儒家在兼性智慧的思维模式下,对整个社会文化构想具体落实的产物。兼性智慧是在传统文化基壤的基础上提出的一个新概念,意在以之描述儒家的思想方式和思维特质。兼性智慧渊源于原始的、沟通神人的巫卜之“儒”,以汉语言作为物质媒介和语言根基,集中体现于早期儒家的典型代表——孔子的文论话语生成中。它是一种强调普遍联系、强调向初生状态进行高层次回归、且与中庸有原则性区别的思维方式。它为儒家文论在现代学术体系中立足和与现代与西方对话补足了思想空间。 本论文共包含五个章节,其主要内容如下: 第一章简要概述了本课题的国内外研究现状、研究的价值和意义、以及研究的思路与方法。 第二章,首先从字源学的角度对兼性智慧的概念进行框定,并探讨了兼性智慧的起源与维柯的“诗性智慧”和庞朴先生的儒家辩证法之间的传承关系。此外,本章第二部分对比了兼性智慧与儒家传统中和观,认为中和是兼性智慧的一种文化表现功能。最后,本章对比了兼性智慧与中庸,并在范围狭窄、思想空间和普遍性三个维度上对二者做出区别。 第三章主要探讨的是兼性智慧为什么与儒家文论有关系,又是怎样发生关联的。本章第一部分说明了儒家的形成正是应和了兼性智慧所强调的思维方式。第二部分对“文论”概念的历史脉络进行了梳理,并从致思方式将二者相联系。 第四章谈兼性智慧与孔子文论话语空间的形成,即孔子关于“文”的思想到底具体是什么,它是怎样层层构建的,最终又呈现为什么模样?孔子在周礼的基础上,“据于德”,而后“依于仁”,最终达到“成于乐”的目的。从日常生活审美化和“游于艺”两个维度,解决了人们自我安顿的问题。其所体现的返回天地之初的原始整体状态的可能性,正在思想空间补足了兼性智慧立足于现代思想体系所需要的条件。 最后一章,选取了孔子文论思想中具有代表性的“文质观”来具体说明兼性智慧与孔子文论观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