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评价正畸减数第一磨牙的临床疗效,并就减数第一磨牙的支抗设计、间隙关闭情况及第三磨牙建(牙合)等问题进行相关探讨,旨在为今后临床正畸工作提供参考。
方法:
选取空军总医院口腔科近10年完成的14例减数第一磨牙病例进行回顾性研究分析。通过对矫治前后模型、头颅侧位片、曲面断层片的各项反应(牙合)关系、软组织侧貌、第二磨牙与第二前磨牙牙根平行状况以及第二磨牙牙根吸收及牙槽骨改建情况指标的测量。利用SPSS13.0对T1和T2期的数据进行配对t检验分析。
结果:
①治疗后PAR总分值减少19.77±6.30;总分值减少百分率为(79±10.20)%;矫治前后差异有极显著性差异(P<0.01)。PAR指数各项指标中牙齿排列、咬合关系、覆(牙合)、覆盖,矫治前后分值差异均有极显著性意义(P<0.01);中线矫治前后分值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权重PAR总分值减少23.93±9.95,权重PAR减少百分率为(89±7.70)%;变差或无改变0例,改善5例,明显改善9例。
②矫治后N-Me、S-Go、ANS-Me、G-MeS、Sn-MeS、L6-MP均较矫治前增加有统计学意义(P<0.05);∠OP-MP、Z角较矫治前减小有统计学意义(P<0.05);∠FH-MP、∠SN-MP、∠PP-MP、N-ANS、G-Sn、U6-PP矫治前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③矫治后L7根长、∠L5-L7较矫治前减小有统计学差异(P<0.05);∠L5、L7-Go-Me分别平均增加6.09°、6.88°,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 L5远中牙槽嵴高度平均增加0.79mm,差异有统计学差异(P<0.05); L7冠长矫治前后无统计学差异(P>0.05)。
结论:
正畸减数第一磨牙病例只要严格把握适应证,经过仔细的支抗分配及谨慎的临床操作,可以获得满意的临床疗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