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北美的《三国演义》研究直到20世纪70年代才真正开始,虽起步较晚,但也产生了一些比较重要的研究成果。夏志清、浦安迪等在《三国演义》的文体特征、叙事结构、对偶美学、修辞手法、人物形象迭用以及主题表达方式等方面都提出了新的看法。他们的研究不仅促进了《三国演义》在北美的传播,还为国内研究者提供了一种新的研究角度和研究方法,对拓展《三国演义》研究空间,更新研究格局,都有比较重要的意义。文章对《三国演义》在北美的传播过程和研究成果作了比较系统的梳理,对北美学者的研究方法作了总结,想借此给国内的《三国演义》研究者提供一些参考。论文共分三个部分:第一章主要梳理了《三国演义》在北美的传播情况。19世纪30年代,美国传教士陆续来到中国,在中美文化传播的过程中,《三国演义》开始通过译文片段、译本、英文媒体期刊以及汉学研究在北美广泛流传。由于文化传统的差异性,《三国演义》在北美的传播一开始无法得到和亚洲其他国家一样的大量传播,但在过去的几十年里,美国汉学家对《三国演义》的研究后来居上,其研究成果具有颇高的理论深度和参考价值。第二章以北美学者《三国演义》研究的相关著作为对象,对他们《三国演义》研究的内容和视角做了解析。北美学者重视对文本的解读,在此基础上提炼出了《三国演义》“十回”结构的整体布局、“三、四回”的次结构,以及以季节为框架的时间性结构等,并用“形象迭用”和“伏笔”的手法处理段落内的细致结构。浦安迪第一次提出“文人小说”和“奇书文体”的概念,并将“反讽”的叙事原则来映衬人物形象和情节。《〈三国演义〉与中国文化》一书则代表了北美学者最新的研究成果,他们从文化的角度解读《三国演义》,也提出了一些新的见解。第三章从比较的角度分析了北美学者《三国演义》研究的基本方法及启示。北美学者《三国演义》研究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将小说放在世界文学的大背景下进行研究,以文本为中心,采用比较的方法以及文化学的方法来解读作品,这给国内学者带来了一些启示。《三国演义》研究要取得新的突破,必须加强跨文化研究,理论与方法并重,立足文本,加大对文本自身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