沥青混合料三轴动态模量试验研究

来源 :重庆交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terdrop50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材料的模量是路面结构设计和力学分析的关键参数,如何准确地获取材料模量是当前研究的难点之一,目前将沥青混合料视作线黏弹性材料的假设忽略了其材料非线性特性,致使沥青混合料的模量取值与实际结果存在较大差异。为了表征沥青混合料材料的非线性行为从而获取准确的材料模量,通过沥青混合料动态模量试验对沥青混合料的动态力学性能和材料非线性特性进行了研究。首先,基于三轴围压试验对沥青混合料的动态力学性能进行了研究。通过开展沥青混合料三轴动态模量试验,分析了不同因素对沥青混合料动态模量和相位角的影响规律,并基于Boltzmann和Guassamp函数模型构建了三轴动态模量和相位角主曲线。结果表明:试验温度的增大或者扫描频率的减小,沥青混合料动态模量将增大,相位角反之。在高温或者低频区域,沥青混合料具有显著的荷载依赖性,压缩荷载对沥青混合料主要起到硬化作用。材料本身的属性也能影响沥青混合料动态力学性能。其次,基于两点弯曲试验对沥青混合料的动态力学性能进行了研究。通过沥青混合料弯拉动态模量试验,分析了不同因素对沥青混合料动态模量和相位角的影响规律,并构造了动态模量和相位角主曲线。结果表明:试验温度的增大或者扫描频率的减小,沥青混合料动态模量将增大,相位角反之。在高温或者低频区域,沥青混合料具有显著的荷载依赖性,弯拉荷载沥青混料发挥软化作用。再次,对比了两种荷载模式下沥青混合料动态模量试验的差异性。结果表明:沥青混合料三轴动态模量和相位角主曲线形态更为完整,高温低频区域,三轴动态模量明显大于弯拉动态模量,相位角反之,沥青混合料弯拉和三轴动态模量试验方法各有优缺点,须根据相应要求选择试验方法。最后,阐述了沥青混合料材料非线性和动态模量依赖模型的内在关系,基于非线黏弹性假设构建了沥青混合料三轴和弯拉动态模量依赖模型,计算了相同条件下的沥青混合料三轴与弯拉动态模量。结果表明:沥青混合料材料非线性特性和动态模量依赖模型具有等效性。沥青混合料动态模量依赖模型,可准确表征沥青混合料动态模量的温度及荷载依赖性,为获取准确的材料模量提供了一定参考,根据模型计算的相同条件下压缩模量显著大于弯拉模量,在进行结构设计和力学分析时应选择对应的材料参数。
其他文献
随着5G等信息通讯技术和人工智能技术的迅猛发展,以“万物感知、万物互联、万物智能”为特征的物联网在生产车间已经有了进一步实现的基础,智能制造已成为现代制造业发展的重要方向。车间生产调度优化问题是一个重要的、与实际联系紧密的课题,研究面向智能制造的车间调度问题有助于推动制造车间生产智能化、快速响应客户多样化的需求和提升制造企业的市场核心竞争力。本文主要针对柔性车间的生产调度问题进行研究,具体的研究内
钢纤维混凝土作为一种复合建筑材料被广泛应用于桥梁结构中。目前,国内外诸多学者对钢纤维混凝土抗收缩性进行了广泛研究,并取得了许多成果。然而对于上述研究,还有许多方面尚未取得良好的研究成果,比如:钢纤维混凝土内湿度场的研究,特别是钢纤维混凝土内部湿度时变特征、收缩变形机理的研究还有待深入。鉴于上述存在的问题,本文基于混凝土湿度场理论,开展钢纤维混凝土湿度场时变特征、收缩变形及对收缩抑制等问题的理论与试
学位
我国桥梁的建设事业迅猛发展,拥有较大的桥梁数目,钢桥作为桥梁的一种主要形式,在车辆与风荷载等反复作用下,极易产生疲劳破坏。为了实现可持续发展,既要保证桥梁结构在整个使用寿命期内安全运营,又要使得养护成本最低,应进行钢桥的检测与维护优化研究。本文利用动态贝叶斯网络的推理功能,结合断裂力学的相关知识,使用Ge NIe软件建立完成了基于动态贝叶斯网络的钢桥疲劳裂纹扩展模型,运用模型的推理预测功能,预测疲
随着城市的人地争夺矛盾加剧,城市土地资源的短缺问题日益突出,城市地上建筑密度日益饱和。土地资源的紧迫形势加快了地下空间的开发,城市空间的发展由地上向地下转移,地下空间的开发利用成为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趋势。近年来,国家也相继发布了一系列的政策性文件,推动地下空间的发展。随着地下空间的开发,地下空间纵深的拓展也成为趋势。然而由于超深地下空间的开发利用具有开挖深度大,平面构成复杂,功能用途多样以及地下
近年来,世界各地高山峡谷地带、风景区涌现出一些供行人观光旅游的人行悬索桥,本文中重庆城口县人行景观桥就是一种大跨度无塔非对称式的人行悬索桥,因其跨越能力强、自重轻、锚固方便、外形美观,故而采用这种新颖的桥型。目前,国内外对这类型人行悬索桥的研究大多集中在静风稳定性、人致振动以及人桥舒适性方面,在抗震方面的研究还远远不足,基于此,本文以主跨382m的重庆城口县人行景观桥为工程背景,对大跨度无塔非对称
裂隙岩体中围岩和地下水处于一种相对平衡的状态,隧道开挖建设后,隧洞本身形成新的排水通道,地下水大量涌出,原有的渗流平衡状态被打破,从而形成了突涌水灾害。突涌水灾害对施工人员的安全和隧道周边生态环境的平衡都造成了严峻的威胁和挑战,因此,出于安全性、经济性以及环保性等多个方面的要求,我们需要建立起一套基于生态环境保护的隧道地下水排放标准,并在此基础上对裂隙岩体的渗流稳定性进行研究,以此来对隧道的突涌水
半刚性基层是我国公路最常使用的结构形式,其材料主要包括水泥稳定类、石灰稳定类、石灰工业废渣类以及综合稳定类。但由于材料耗费巨大,使得发展经济的同时,产生了资源短缺、环境破坏等一系列问题。电解锰渣由于其活性低,导致对它的应用较少,这也直接导致电解锰渣的大量堆积,不仅占用大量土地资源,造成资源浪费而且还造成严重的大气污染、土壤污染以及水资源污染。本文通过对比未处理电解锰渣和经处理电解锰渣,对锰渣取代部
沥青路面在使用的过程中受到外界因素和车辆荷载作用易出现裂缝、坑槽等病害,冷补料作为一种冷施工材料,在日常养护中起着重要作用。一般乳化沥青冷补料强度低、粘结性能差,导致路面在修补后短时间易内出现二次损坏。鉴于此,本文针对乳化沥青冷补料的部分缺陷,采用水性环氧树脂对乳化沥青进行改性,研究水性环氧乳化沥青冷补料的稳定度、路用性能和抗剥落性能,旨在制备出一种性能优良的路面修复材料。首先,选用一种环氧多胺类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桥梁技术的进步,大跨度的缆索承重体系桥梁被广泛建造。这些桥梁不仅可以缓解日益加重的交通量的需要,而且结构美观,深受设计人员的青睐;而桥梁索结构作为一个重要的受力构件,其受力情况直接影响桥梁结构的整体安全性,也是我们评估桥梁健康状态的一个重要指标。现有的对于未安装拉索压力传感器的拉索,大都采用频率法进行索力识别。频率法具有快速简便的特点,在拉索索力识别中得到了广泛应用。传统的索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