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加强在校大学生研究性学习能力,提高其探究能力、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是迎合现代高校培养教育人才的需要,也是满足社会对教育人才的需求。因此本文结合《学科教学论(信息技术)》课程性质,在校园网以及学校网络教学平台的支持下,首次进行高等教育的研究性学习的实践探索,这样既能突破传统知识客观论课程理念对研究性学习的束缚,又能够不打破既有的高校课程设置的体系和秩序,在理论和实践层面具有较高的可行性。把研究性学习作为课程改革重要的一部分,着重于研究性学习过程管理,因为注重过程大过于注重结果是研究性学习的一个重要的价值取向,所以它开展的目的就是要转变传统教学方式,让学生更多的参与到学习中去,激发学生的自我效能感,从而提升大学生人际合作交流、问题解决等多方面的能力。本研究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多元智能理论、协作学习理论以及自我效能感理论作为本专题研究的理论依据和逻辑起点,运用文献研究法、实验研究法、课堂观察法等研究方法,分别从指导教师、组长以及组员本身三方面阐述在校大学生研究性学习过程管理。从指导教师层面来说,他需要重视学生在研究性学习过程中独立思考能力、其自身指导方式以及重视激发大学生在研究性学习过程中自我效能感;从组长层面来看,本研究则分别从任务分配、会议制度、意见统一、组织汇报四方面阐述组长对组员的管理方法;最后从学生自我管理层面上看,组内成员彼此之间形成良好的互动、沟通、合作以及在研究性学习过程自我监督非常重要。本文在三轮研究性学习实践中,从期末成果汇报以及各小组研究性学习结题报告中反映来看,绝大部分学生认可研究性学习这种学习方式,但在研究性学习过程管理中也不乏出现一些问题,如有些小组表面上看起来合作很好,但只是形式上,小组成员其实并没有真正地融入在一起等问题,这时就需要指导教师、组长、学生自身三者之间相互沟通,时常交流,彼此感受到对方的关心。总体上在校大学生在研究性学习过程管理中,在学习兴趣、人际合作交流、问题解决能力方面以及在课题搜集、整理、分析与运用等多方面能力均在不同程度上有一定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