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晶粒度Fe-20Mn-0.6C TWIP钢的疲劳性能

来源 :东北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uliushua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为满足人们对汽车轻量化的要求,汽车行业需要开发性能更优良的高强度钢板,因此先进高强钢应运而生。在新型钢铁材料中,孪生诱发塑性TWIP(Twinning Induced Plasticity)钢拥有高强塑积和良好的综合力学性能,成为国际汽车结构用钢的研究热点,TWIP(500/750/980)已经成功应用于车体的驾驶舱、前侧梁以及前后防撞梁、车门防撞梁等位置,展现出强大的竞争力。TWIP钢在服役过程必然要承受循环载荷,由此引发的突然断裂将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和人身伤亡,所以对TWIP钢疲劳性能的探索具有重要意义。本论文旨在探索由塑性变形引起的疲劳损伤对Fe-20Mn-0.6C TWIP钢的疲劳寿命影响。通过拉伸实验所获取数据设计疲劳实验,利用疲劳载荷对显微硬度的影响验证位错密度和形变孪晶密度的变化规律,根据断口形貌、金相组织以及微观位错结构表征结果分析不同晶粒尺寸实验钢的疲劳性能。通过改变轧制工艺来制备不同晶粒尺寸的Fe-20Mn-0.6C TWIP钢。热轧工艺获得实验钢的平均晶粒尺寸为50 μm,其形状规则、尺寸均匀且呈等轴状,两阶段控轧工艺获得的实验钢平均晶粒尺寸为20 μm,晶粒几何形状不规则,并且在大晶粒周围分布小晶粒。两个晶粒尺寸实验钢的微观组织都包括奥氏体和部分奥氏体晶粒内的退火孪晶。采用晶粒尺寸分别为50 μm和20 μm的轧制样品作为研究对象,开展恒应变幅为0.6%、1.0%、1.6%的拉压疲劳实验。两种晶粒尺寸的样品在疲劳过程都出现循环软化、应力饱和以及循环硬化现象。当晶粒尺寸为50 μm时,应变幅为0.6%、1.0%、1.6%的实验钢疲劳寿命分别为6037周次、1103周次、247周次;当晶粒尺寸为20 μm时,应变幅为0.6%、1.0%、1.6%的实验钢疲劳寿命分别为2843周次、1600周次、375周次。当晶粒尺寸相同,随应变幅增大,疲劳寿命降低。当晶粒尺寸不同时,在应变幅为1.0%、1.6%时,实验钢的疲劳寿命与晶粒尺寸成反比;在应变幅为0.6%时,晶粒尺寸为20 μm Fe-20Mn-0.6C TWIP钢在疲劳过程发生二次循环硬化现象,导致峰应力值升高,此时实验钢的疲劳寿命与晶粒尺寸成正比。采用SEM观察不同晶粒尺寸TWIP钢的断口形貌。断口主要特征包括裂纹萌生区、裂纹扩展区和瞬间断裂区。在裂纹萌生区能发现疲劳辉纹的存在,并且随着外加载荷以及距离样品截面边缘距离增加,疲劳辉纹间距逐渐变宽。在裂纹扩展阶段,晶粒尺寸为50 μm时,实验钢的断口形貌是为解理台阶和疲劳辉纹,在应变幅为1.6%时,其断口形貌出现半韧窝;晶粒尺寸为20 μm时,实验钢的断口形貌主要是光滑的解理平面。在瞬间断裂区出现与拉伸断口形貌相同的韧窝。采用OM观察两个晶粒尺寸实验钢在不同应变幅下的微观组织。其微观组织都包括原始奥氏体、退火孪晶以及塑性变形诱发的形变孪晶。晶粒尺寸为50 μm时,Fe-20Mn-0.6C TWIP钢的形变孪晶密度随应变幅增加而增加,并出现多次孪晶,当应变幅从0.6%增加到1.6%,其硬度值由300 HV增加到386 HV。晶粒尺寸为20 μm时,Fe-20Mn-0.6C TWIP钢在应变幅0.6%发生二次循环硬化现象,导致应变幅为0.6%形变孪晶含量要高于应变幅为1.0%,但两者硬度值相差很小,分别是297 HV、310HV。采用XRD测得两个晶粒尺寸实验钢在不同应变幅下的XRD半高宽,并计算位错密度。晶粒尺寸为50 μm时,Fe-20Mn-0.6C TWIP钢在应变幅0.6%、1.0%、1.6%的位错密度值分别是1.0×1018 m-2、3.1×1018 m-2、10.4×1018 m-2,随着应变幅增大,位错密度逐渐增加。晶粒尺寸为20 μm时,实验钢在应变幅0.6%下发生二次循环硬化现象导致形变孪晶含量增加,因此应变幅0.6%位错密度大于应变幅1.0%位错密度,两者的位错密度值分别为3.2×1018 m-2、2.1 ×1018 m-2。在应变幅为1.6%时,位错密度为8.5×1018 m-2。疲劳样品的微观结构包括孪晶、层错、驻留滑移带(PSB)以及各种位错形态。晶粒尺寸为50 μm时,由于热轧工艺所获得晶粒相对较大而且规则,所产生临界应力值较小,不足以发生攀移与交滑移。随应变幅增大,位错密度增加,并聚集在PSB(其宽度在110-150 nm)附近。晶粒尺寸为20 μm时,Fe-20Mn-0.6C TWIP钢出现网状位错结构。在应变幅为0.6%,其微观结构为网状位错结构与PSB交替排布,导致疲劳过程中出现二次循环硬化现象;在应变幅为1.0%、1.6%,其微观结构是由位错墙将PSB以及孪晶与网状位错结构分成的独立区域。
其他文献
Al-12.7Si-0.7Mg挤压型材是东北大学自主研发出的一种新型可热处理含镁高硅变形铝合金。针对这种新型合金的焊接问题,东北大学又成功制备出一种与该新型合金成分相同的Al-12.7Si-0.7Mg合金焊丝。本研究基于原有配用合金焊丝的化学成分设计了添加不同含量混合稀土元素(Ce+La)的 Al-12.7Si-0.7Mg-xRE(x=0,0.4,0.6,0.8)合金焊丝,旨在进一步提高这种新型变
利用镁基金属易于产生取向性的特点及BaTiO3陶瓷物理化学稳定性优势,本文首次探索性研究了以BaTiO3颗粒和镁基(Mg、AZ91)材料之间相互掺杂后对其复合材料的组织及性能的影响规律。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及结论如下:(1)开展了套管轧制Mg/BaTiO3陶瓷带材实验结果表明,0wt%Mg/BaTiO3陶瓷带材侧边形貌呈规则的多边形形状,套管大变形过程能够改变BaTiO3陶瓷的偏聚方式,形成一定的群体
电催化技术在开发清洁能源和降解污染物方面有广阔的应用前景,是目前的热点研究领域。其中开发具有高活性、高选择性和高稳定性的新型电催化剂是该领域的核心任务。具有特殊物化性能的金属氧化物被应用于多种电催化反应,且通过多组分设计有望进一步优化其性能。然而,目前对催化机理的研究不足以准确推算催化剂成分、结构等特性与其性能的关系,因此新型催化剂研究仍停留在重复机械的材料合成和性能检测模式。为推进金属氧化物电催
热镀锌板因具有耐腐蚀性能强、成本低、加工性能好等优点,被广泛应用于汽车、家电、建筑等行业。但热镀锌板在潮湿的环境下容易发生腐蚀,因此为延长热镀锌板的使用寿命,需对其进行钝化处理。传统的钝化工艺主要为铬酸盐钝化,但因六价铬为有毒物质,近年来铬酸盐钝化工艺的使用受到了严格限制,因此研发一种无毒、环保的无铬钝化工艺已成为热镀锌钢板钝化技术发展的主要方向。本文主要以热镀锌板的无机-有机复合无铬钝化工艺为研
近年来,随着科技和电子工业的快速发展,电磁污染也成为一个日益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而电磁波吸收剂研究的快速发展为解决电磁污染提供了一个有效可行的方法。在众多吸波材料中,石墨烯由于质量轻、化学稳定性好、电导率和热导率优异等优点,受到越来越多研究人员的青睐。然而,石墨烯制备过程繁琐,价格高昂,所以本文致力于制备以石墨化碳球为基体的复合材料。此外,ZnO作为一种重要的宽禁带半导体,已经广泛应用于催化剂、传
搅拌反应器在冶金及化工行业具有广泛应用。压力能驱动的自搅拌反应器利用了高温高压流体自身能量,结合了管式反应器和釜式反应器的双重优势,通过驱动轮进行搅拌,不仅实现了物料的高效混合和能量的利用,同时,克服了传统搅拌反应器机械密封困难等问题。对这种新型反应器性能的研究和结构优化具有理论和现实意义。前期研究已经证实压力能驱动自搅拌反应器的可行性和初步的流动特性。本文在此基础上,借助物理实验、理论计算、数值
煤炭在我国的储量十分丰富,且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作为主导能源的地位不会改变,因此煤炭清洁化利用显得尤为重要。现有煤气化技术中,能源消耗量巨大是普遍存在的问题。与此相反,我国的电力系统中却存在大量电力浪费现象。传统的调峰技术发展陷入瓶颈,我们希望换一个角度思考电力浪费问题,从用户端入手,寻找一种有大量电能需求同时能在谷期运行的技术,作为多余谷期电的新去向。因此,我们希望将电催化引入煤气化技术,旨在降低
CO2的过量排放导致了温室效应等许多环境问题,利用丰富的CO2生产化工产品或可再生能源是具有重要意义的。甲醇是一种优质能源和高附加值化工产品,存储和运输很便利。随着甲醇需求的增加,CO2催化加氢合成甲醇得到了研究者的更多关注。开发高活性、高选择性和高甲醇产率的催化剂是CO2合成甲醇工业的关键。本文分别采用共沉淀法、浸渍法、固相研磨法制备了 ZnO-ZrO2催化剂,用于CO2加氢合成甲醇反应,筛选出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基于相变过程中磁热效应的制冷技术被认为是一种环境友好型技术,并且可以有效取代气体压缩制冷技术。对表现出巨磁熵变材料的研究已引起大家的广泛关注。由于锰原子具有很大的磁矩,同时锰基合金具有成本低、易于加工的优势成为非常有吸引力的金属间化合物。在锰基金属间化合物中,具有四方Cu2Sb类型结构的Mn2Sb不仅具有上述优点,并且在相变前后晶体结构不发生改变,因此相变过程中产生的热滞非常小,
拉曼光谱能够反映分子结构的特征信息。但是拉曼散射效应非常弱,一般其光强仅约为入射光强的10-10。于是经过长期的研究,人们发明了表面增强拉曼散射(简称SERS),即对粗糙金属表面(金、银、铜等)相关的增强效应称为表面增强拉曼散射效应,相应的光谱称为表面增强拉曼光谱。SERS技术可广泛用在地质、材料、石油、高分子、化工、生物、环境等领域。基底的表面形貌和材质等因素对实现分子的高效检测至关重要,所以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