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八十年代,电台广播因为文学受到大众的喜爱,文学也借助广播得到更大范围的传播与接受,从而在传统的“写——读”文学模式之外,增加了“写——播——听”的文学传播模式。在特殊国情中,文学利用广播发挥了巨大的社会效应,电台广播也因此参与到八十年代文学的建构过程,构成当代文学的“声音”形象。本文从“听觉”维度入手,通过对1977-2000年间“小说连播”类节目的梳理,考察电台广播的文学和文化意义。 文学广播自诞生之日起就肩负着政治和文学的双重属性,这也决定了在不同时期,电台广播挑选作品的不同侧重。通过对录制重点篇目的梳理,清晰地呈现这种侧重并进一步挖掘其背后电台广播功能转换的文化意义是论文最先要解决的问题。其次,以具体的“小说连播”作品生产为例,查探电台广播在作品选稿、审批、案头、演播、交换、收听各个环节中文学选择的影响因素,分析文学在文字与声音的转换过程中,在美学形态和审美接受上的差异。最后,从宏观上把握电台广播对作家创作、文学出版、文学经典化的介入,探讨电台广播对新时期文学的参与,以及广播“声音”属性造成的对新潮文学的规避。在当代文学传播史上,电台广播曾发挥过重要作用,但学界对电台广播与当代文学生产的关系还缺乏深入的研究,论文在注重史料的基础上,在这一方面做一些尝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