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机器视觉与并联机械臂的猕猴桃采摘技术及装置研究

来源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setpsetc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猕猴桃采摘作业具有劳动强度大、采摘时间紧迫的特点,目前尚无商品化采摘装备。现有猕猴桃自动化采摘技术,主要采摘器损伤率高、串联机械臂设备成本高昂等问题。本研究以棚架式标准果园中为采摘环境,通过设计果实视觉定位系统、拨指式仿生采摘器和Delta并联机械,完成了基于机器视觉与并联机械臂的猕猴桃采摘技术研究及装置设计。主要研究内容和成果如下:(1)作业场景及采摘技术方案分析。首先对棚架式猕猴桃果园的空间特点与果实空间分布情况进行调研,确定了利用倒置并联机械臂进行自下而上采摘的技术方案;并通过分析猕猴桃果实仰拍图像的色调及轮廓特点,确定了基于色调的果实识别方法与基于双目视觉的果实定位方法;最后基于“海沃德”猕猴桃果实的单果尺寸与多果分布特点,结合成熟期果实的力学特性与人工采摘动作,确定了基于力控检测的拨指式采摘器原理。(2)基于双目视觉的果实识别定位算法研究。利用双目摄像头拍摄果实照片,利用色调识别的原理判断果实成熟程度,基于SGBM立体匹配算法的双目定位方法,实时输出成熟单果的水平投影坐标(x,y)和深度距离z,实现单果的空间定位。对“海沃德”猕猴桃果实的识别特征进行分析,将猕猴桃果实轮廓特征近似为椭圆,确定了基于色差R-G自动阈值分割的果实轮廓分割方法,结合猕猴桃果萼的颜色特征,完成猕猴桃果实果萼点的二维平面识别,识别率达73.7%;基于双目测距原理对左右眼图像进行立体匹配,确定了基于SGBM立体匹配算法的果实空间定位算法,实验表明平均定位误差约为54 mm,误差率约为12.3%,基本满足使用要求。(3)拨指式仿生采摘器设计。利用果柄受径向力易使果蒂分离层断裂的生理特性和生物力学特征,设计一种夹持力可控、夹-摘动作分离、采摘-输运一体的拨指式仿生采摘器。通过“海沃德”猕猴桃的果实结构尺寸与空间分布特点分析,提出了“自下而上、一次一果、智能轻快、采收一体”的采摘执行器设计思路,确定了基于力控夹持的果实固定方式、基于TOF微距接近传感器的接近检测方式和基于手指仿生结构设计的分离方式,搭建了模仿人手采摘动作的拨指式采摘器,并对关键部件果蒂拨指进行受力的有限元分析,优化后得到满足应力要求的设计方案,最终实验表明采摘成功率达78.0%,单果平均采摘时间为5.53 s。(4)并联机械臂多果采摘运动控制算法优化。对并联机械臂进行运动学建模,实现由末端坐标到电机关节角的解算;基于PH曲线对机械臂采摘路径进行优化,在实现快速、平稳运动的同时对环境障碍进行避让。根据棚架式猕猴桃果园的空间特点,综合考虑机械臂成本、性能、尺寸等因素,确定了基于Delta并联机械臂的采摘机械臂研制方案,通过三维仿真与测试,得到了满足预设工作空间的机械臂尺寸关键参数;对并联机械臂进行运动学建模,建立以电机轴对称中心为原点的基座坐标系、以末端采摘器夹持中心为原点的工具坐标系,建立坐标系变换的逆运动学关系,设计了S形轨迹联合PH曲线路径的机械臂运动规划算法并进行仿真验证。(5)整机搭建与采摘效果验证。控制系统针对棚架式猕猴桃果园自动化果实采摘作业,通过机器视觉识别定位目标果实,实现果实的多目标排序,通过相机与机械臂之间的坐标转换,实时规划Delta机械臂采摘路径与轨迹,实现果实识别定位、仿生手采摘器、Delta机械臂三个子系统的协调控制。在整机控制系统硬件方面,设计了上位机负责视觉识别定位与采摘点序列输出、下位机负责机械臂驱动与采摘器控制的控制系统架构。控制系统软件方面,编写视觉系统软件、末端采摘器系统软件及机械臂系统软件,结合了采摘策略及通讯架构,编写了整机系统软件。在实验室环境下搭建了高约1.8 m的棚架式猕猴桃模拟果园进行采摘效果验证,实验表明车体静止时所研制装置的采摘成功率约为61.2%,单工位平均采摘效率约为491.1个/h,基本满足预期要求。
其他文献
文章基于用户体验目标,探讨腰椎康复装置如何进行设计,为腰椎康复装置设计提供了理论依据。通过分析腰椎患者的用户需求,构建用户体验目标,将目标转化为功能提出概念设计,提出腰椎曲线实时监控等关键功能。以期提升腰椎病人的使用体验,为可穿戴腰椎康复医疗设备设计提供一定借鉴。
中国戏剧的发展一直以来都是比较缓慢和稳定的,而形体戏剧在中国的发展速度更是意料之外。在短短的十几年内,中国形体戏剧已明确找到了自己的定位,形体戏剧教育能够大大提高人们对戏剧的多方面认知,能够有效体现形体戏剧中的民族信心,中国形体戏剧的飞速发展以及民族化形体戏剧给中国戏剧带来了更多元化的可能性,将来形体戏剧的教育会受到更大的重视。若想形体戏剧得以更好地发展,更要重视形体戏剧的教育基础。
<正>新课改背景下,教师要结合学生实际学习特点,科学开展创新性教学指导活动,促使学生在教师有效教学过程中,以核心问题引领思维深度发展,促使学生全面提升数学学习综合能力。教师要结合数学课堂教学现状,明确数学概念教学的深度和广度,从根本上摒弃传统教学理念,直面教学方法的缺点与问题,及时根据实践育人目标和方法制定详细教学方案,让学生在“核心问题”的带动下,科学开展数学核心素养培养活动,为学生高质量、全面
期刊
随着航天事业蓬勃发展,太空探索已经成为各国重点发展内容之一。巨型航天器的在轨装配、检测与维护等空间在轨服务技术是未来发展重要趋势,其中,空间机器人可承受高危险、高载荷任务,在轨服务中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在面向在轨任务时,空间机器人需要完成爬行、运输、装配、检测等相关操作,而机器人精准、稳定的运动是任务实现的关键。传统的空间机器人多为单臂或双臂的非冗余机机器人,冗余机器人也仅为七自由度,其移动范围小
在高中的后半段,基础知识的讲解逐渐接近尾声,学生已经掌握了最基础的内容。教师将高中阶段所学习到的数学知识都详细地讲解了一遍。随后所开展的教学称之为一轮复习。一轮复习对于提升学生的数学基础,夯实学生的数学知识而言,具有重要的作用。然而,仔细分析当前高中数学一轮复习,不难发现由于复习方法以及复习模式的问题,导致一轮复习的效果难以体现出来。基于此,本文就从以下几点给出高中数学一轮复习的有效策略。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牢牢把握百年变局,深刻分析当今世界国际关系变化和人类社会发展的新情况,提出了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中国方案。本文将从价值基础、现实矛盾和实践要求的角度分析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深刻内涵,指出由理论到实践的跨越中,这一理念如何逐步丰富思想基础、彰显现实意义,为人类文明走出全球困境、迈向光明未来贡献中国智慧。
<正>马师傅今年47岁,是一名厨师。由于常年工作忙碌,患有多年慢性胆囊炎及慢性胃炎病史。无论是中药治疗还是西药治疗,马师傅的病症一直反反复复难以痊愈,吃了不少的苦头。在朋友的建议下,马师傅决定到医院进行一次彻底检查。医生根据马师傅的生活习惯,分析马师傅患有慢性胆囊炎和胃炎的原因应该是长期食用过于油腻的事物,没有保证膳食平衡导致。因此医生建议马师傅尽量采取手术治疗,而马师傅考虑到工作忙碌坚持选择保守
期刊
朗格汉斯细胞组织细胞增生症(LCH)是一种炎性髓系肿瘤,全身各器官系统均可受累,患者预后不良。LCH的发病机制尚不明确,目前认为与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通路异常活化密切相关。针对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通路的靶向治疗已成为研究热点,对高危LCH患者可能具有重大意义,但在儿童中的使用仍处于临床研究阶段。该文就儿童LCH的发病机制及靶向治疗研究进展进行综述,希望为临床诊治工作提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