稀土萃取——沉淀剂的合成及应用研究

来源 :内蒙古科技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ongfongfongfo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稀土资源在开采和冶炼的过程中,伴生钍资源缺乏有效处理,造成环境污染和资源浪费。以对稀土资源二次回收及有效分离稀土和钍元素为目的,本文提出萃取—法沉淀新工艺,开发出两种新型苯氧羧酸类萃取—沉淀剂(2,2’-((环己烷-1,1-二基双(4,1亚苯基)双(氧基))二乙酸(CPDA)和2,2’-((氧双(4,1-亚苯基)双(氧基))二乙酸(OPDA),并制备了2,2-((丙烷-2,2-二基双(4,1-亚苯基))双(氧基))二乙酸(PPDA)和2-(4-(2,4,4-三甲基戊-2-基)苯氧基)乙酸(POAA),用于钕铁硼废液中稀土的富集以及白云鄂博焙烧浸出液中稀土和钍的分离。
  本课题对CPDA、OPDA、PPDA和PPOA萃取—沉淀富集稀土的特点进行了试验探究。试验表明,所合成的萃取—沉淀剂与传统沉淀剂(氧化镁,碳酸氢铵等)相比,沉淀速率更快,且与稀土形成的沉淀物颗粒更大,便于固液分离;同时双羧酸结构的CPDA、OPDA和PPDA与稀土形成的沉淀物的比单羧酸结构的POAA与稀土形成的沉淀物更大,且具有更高的负载量。通过紫外—可见分光光度仪测定,CPDA在萃余液中的溶解性仅35mg/L,通过反萃可循环利用。使用CPDA从稀土浓度为52.129mg/L钕铁硼废液中富集稀土元素,稀土沉淀率超过90%,残余稀土的浓度为6.202mg/L,经过盐酸反萃获得20.566g/L的氯化稀土溶液,说明萃取—沉淀法在二次资源回收方面的应用潜力。
  为了探究双羧酸结构萃取—沉淀剂在稀土资源领域的更多用途,本文首先对白云鄂博稀土矿进行低温浓硫酸焙烧水浸,获得硫酸稀土料液。经实验得出,工艺条件在矿酸比1∶1.5、焙烧温度200℃、焙烧时间1h、水/焙烧矿(液固比)8∶1、水浸时间4h、水浸温度50℃可获得最优浸出效率,CeO2、La2O3、Nd2O3、Pr6O11、Sm2O3和ThO2的浸出率分别为78%、63%、95%、75%、93%和98%。随后在PPDA皂化度70%、PPDA和钍离子的摩尔比4∶1、浸出液pH=3.1、震荡时间20min的条件下对白云鄂博矿的浸出液进行稀土和钍元素的分离回收,可以得到稀土和钍的沉淀率分别为19%和90%。结果表明皂化后羧酸类萃取—沉淀剂在硫酸体系中可以实现稀土和钍的分离。本文提出的萃取—沉淀法为湿法冶金技术带来了新的发展,为稀土二次资源的回收提供了新的启发。
其他文献
高放射性废物实施深地质处置是当前公认的,最有效、可行的处置方法,深地质处置库选址是一项系统的、复杂工程。当前我国粘土岩地质处置库场址筛选正处于规划选址阶段,内蒙古塔木素泥岩预选区显示出巨大潜力。为推进粘土岩处置库选址进程,在塔木素泥岩预选区推荐预选地段,亟需系统开展预选地段演化特征、目的层成因等基础地质条件研究,并对预选地段作为处置库场址的适宜性开展综合评价。为此,本文以层序地层学、沉积学、地球化学、现代数学方法等为理论指导,首先在塔木素泥岩预选区推荐重点预选地段,再对预选地段目的层开展岩石学特征及成因等
诸广山复式岩体位于华南铀成矿省的桃山-诸广铀成矿带,是中国重要的花岗岩型铀矿矿集区之一。三九地区位于诸广中段,处于鹿井、城口铀矿田之间,该地区近十年来的找矿工作取得不少突破,其铀资源量已提升至矿田级别。前人已在三九矿田开展了大量工作,并取得了丰硕工作成果。然而,相比诸广岩体南部,三九矿田的富铀老地层、产铀花岗岩体、铀矿物和主要共伴生矿物、常见矿化指示标志、矿床形成时代、成矿流体性质等重要矿床学内容缺乏系统研究,制约了对区内花岗岩型铀矿床成矿地质特征的深入认识。
  本文以湘东南诸广中段三九铀矿田部分
纳岭沟铀矿床位于鄂尔多斯盆地北东部,在大地构造上隶属于华北地台的一部分。矿体主要产于直罗组下段(J2z1)砂岩中的古层间氧化—还原(绿色砂岩—灰色砂岩)过渡带靠灰色砂岩一侧,多呈板状产出。主要控矿因素有古层间氧化带、岩石地球化学酸碱度、砂体非均质性、还原介质的成分和形态及断裂构造。
  本文在搜集前人研究成果和野外钻孔编录的基础上,通过α径迹蚀刻、扫描电镜、电子探针、ICP-MS等分析测试方法,对纳岭沟铀矿床地质特征、铀矿物的类型及成因、主量元素地球化学特征、微量元素与稀土元素地球化学特征,开展了较
重力勘探是进行地质调查常用的地球物理方法,具有测量范围广、探测深度大及应用效果好等优点。相对重力异常而言,重力梯度张量能够更好地识别微弱密度异常体,对浅层地质结构具有更高的分辨能力,同时能够提供更为丰富的场源异常信息。
  本论文从常用典型地质体的重力异常公式出发,给出了不同形状地质体的重力梯度张量全分量的表达式,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全张量解析信号的概念,该方法适用不同几何形状地质体的重力通用表达。通过重力梯度全张量解析信号进行求导,推导出了全张量解析信号的总梯度,根据不同高度上的全张量解析信号总梯
黏土岩作为我国高放废物处置库预选围岩之一,其力学特性及本构模型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本文以塔木素深部黏土岩作为研究对象,首先通过点荷载拉张变形、单轴压缩变形、不同围压压缩变形及微观变形三维CT扫描等宏细观试验,研究了塔木素深部黏土岩的力学强度特性及损伤破坏特征,并提出一种修正的非线性Mohr-Coulomb强度准则对黏土岩强度进行评估;其次,基于该修正准则建立了考虑损伤阈值的塔木素深部黏土岩统计损伤本构模型,并分析了黏土岩损伤演化规律;此外,还通过建立的基于统计损伤本构模型的脆性评价新方法对黏土岩的脆性
石墨烯基三维结构复合材料具有三维连通的网状结构,作为废水处理材料具有吸附容量大、吸附速度快、循环再生能力强、适用范围广等优点,同时也存在制备工艺复杂、成本高等缺点。为了扩大石墨烯基三维结构复合材料在水处理领域的应用范围,以聚氨酯(PU)泡沫为骨架,高阳离子交换容量的GOs为原料,根据不同需求添加壳聚糖(CS)、石墨相氮化碳(g-C_3N_4),采用多次自组装法制备石墨烯基三维结构复合材料。采用FT
矿山开采导致大量尾矿暴露于地表,经风化淋滤极易发生酸化,重金属物质随之析出。重金属物质淋滤或随水迁移时,可通过吸附作用等与水悬浮物融合或形成沉淀物质,进入矿区水体与土壤,破坏生态环境,威胁人类健康。因此,本研究以粤北某尾矿区及周边区域作为研究区域,对极具风险的矿山土壤-地下水环境展开研究,并对该区域进行重金属风险评价。此次研究重点开展于矿区尾矿石、土壤、地表水和地下水系的地球化学研究,对粤北多金属矿区尤其是冯屋-凉桥河段及周边由于矿渣堆积淋滤造成的一系列环境问题进行了探讨,同时对矿区改良与复垦提出了部分建
某矿西二采区原采用双中段同时回采的下向分层胶结充填法进行回采,但由于上部中段充填法采场大面积胶结充填意外垮塌导致开采技术条件的改变,加之近年来矿产品价格波动较大、充填法采矿成本较高,致使矿山濒临亏损,上部中段剩余的矿产资源不再适用下向分层进路式胶结充填法采矿。结合生产实际及需求,矿山在经过一系列深入分析研究之后,决定将上部中段余下矿体改为无底柱分段崩落法进行开采,而下部中段矿体继续采用充填法开采,
在矿山开采和地下掘进工程中常常会出现卡钻、溜井堵塞等问题,处理这类问题通常只需少量装药,采用聚能爆破的方式进行,因此要求炸药装药具有高威力、小型化以及安全稳定等性能特点。由此本文以氢化锆(ZrH2)为能量添加剂,太安(PETN)为基质炸药,制备了具有不同粒度和含量氢化锆的ZrH2-PETN高能混合炸药,并通过空中爆炸实验和热分析实验研究了其相关性能。通过高能行星球磨法对氢化锆粉末进行球磨,获得了三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以及人们对于资源的需求愈加迫切,由于大量的金属资源属于不可再生资源,充填采矿法以其高回收率、低贫化率、对环境污染小以及经济效益显著被广泛使用。胶结充填体在两步骤回采过程中作为人工矿柱以及采场结构单元,对采场的稳定性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本文通过胶结充填体室内单轴压缩试验,结合超声波测试技术、声发射监测技术,采用级配分析方法,对尾砂胶结充填体的级配方案进行了分析,开展了连续级配尾砂胶结充填体力学特性及强度预测模型研究,并取得了以下主要研究成果:
  (1)以程潮铁矿所取尾砂及相关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