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阳梯田水源区土壤水分氢氧同位素特征

来源 :西南林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82430lusofqw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地表水、大气降水、地下水和植被水的循环转化中,土壤水是其不可或缺的重要枢纽。研究土壤水分的迁移规律和循环转化在地下水资源和土壤水的合理利用以及对地下水的补给变化等方面都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在土壤水的运移研究领域,最近几年兴起的氢氧稳定同位素技术是一种全新的研究手段。与传统的研究方法相比,它的准确性和灵敏度更高。本论文基于氢氧同位素技术,通过对比研究元阳梯田水源区大气降水、穿透雨、树干茎流以及4种不同林分类型(乔木林、灌木林、荒草地、无林对照样地)下的土壤水和地表地下水的氢氧稳定同位素值的分布情况,结合多元统计分析、线性回归和描述统计等的分析处理方法,主要得出以下结论:(1)2014年元阳梯田水源区的年际降水量为1469mm,雨季的降水总量为1308mm,占全年降水量的89.04%,其大气降水线方程为δD=6.8384δ18O-5.6921(R2=0.8787,n=20)。相比于全球大气降水线方程,其斜率和截距均较小。说明在元阳梯田水源区的大气降水过程中,存在一定程度的再蒸发过程,而且受局部地区气候环境和水汽蒸发影响较大。(2)元阳梯田水源区的土壤水分的补给并不仅仅来源于大气降水,还可能有其它比较稳定的补给来源。4种不同林分类型(乔木林、灌木林、荒草地、无林地)下的土壤水δD和δ18O值的关系为:δD=7.6578δ18O+5.2551(R2=0.9075,n=143);δD平均值为-104‰,δ18O平均值为-14.3‰,与大气降水中的δD和δ18O平均值相比,明显偏小。说明土壤水并不单纯来自降水,更多的是原有土壤水与当季降水的混合,且土壤水与降水氢氧同位素相比明显偏负,说明土壤水更多是来自前期降水。(3)各个林分类型下的浅层土壤水分氢氧稳定同位素值的变化趋势与深层土壤水分差异较大,且深层土壤水分受外界的干扰极其微弱,而表层土壤水分反之。4种不同林分类型下,表层土壤剖面上的δ18O值波动变化幅度较大,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土壤蒸发等同位素分馏效应。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δ18O值的波动变化越来越小,尤其以80~100cm土层表现最为明显,其δ18O值基本趋于稳定。说明表层的土壤水分容易受到降水混合与蒸发的影响,氢氧同位素的组成变化较大;但是土壤深层次上接受降雨补给有限,而且降水已经与土壤原有水分混合完全,故其氢氧同位素的组成变化较小。(4)乔木林和荒草地的深层土壤水中δ18O值要偏高于表层土壤,而对于灌木林和无林地,其变化趋势则恰恰相反,表明研究区的降水入渗过程具有两种不同的下渗特征和机理。明确研究区土壤水的下渗机制,对于揭示元阳梯田水源区水分循环机理及其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其他文献
本试验研究了化肥减施配施EM微生物菌剂对鲜食玉米产量、品质和土壤肥力的影响。共设置不施加任何肥料和菌剂(CK)、全量化肥(依据当地化肥施用量,CF)、减施40%化肥(RCF)、减
在重度盐碱地上,采用粉垄专用机械2 a内耕作3次,并以拖拉机旋耕为对照,比较了两种耕作方式0~20、20~40、40~60 cm土层土壤容重、含盐量以及作物产量,探讨了粉垄耕作改良盐碱地的效果及其机理。结果表明:粉垄耕作3次,0~20 cm土壤容重由试验前的1.27 g/cm~3降至1.06 g/cm~3,降幅达16.54%;而对照土壤容重降至1.12 g/cm~3,降幅为11.81%,粉垄耕作比
<正>饮用水卫生监测的目的是通过检验水的理化、放射性和微生物等指标,掌握饮用水各种污染物的种类、含量及其动态变化,发现可能影响人群健康的危险因素,并积极采取相应措施,
开展重特大事故案例研究,可为重特大事故防范应对工作提供最直接最有力的理论技术支撑,也是现阶段推动应急管理和安全科学专业理论方法发展完善的重要途径。鉴于重特大事故自
以湖北省武汉市稻田土壤为研究对象,分别设置不添加紫云英(CK)、添加2%土壤质量的紫云英(G1)、添加4%土壤质量的紫云英(G2)3个处理,进行干湿交替模拟培养试验,研究培养60、120和180d土壤团聚体组成及团聚体内有机碳的分布特征。结果表明:添加紫云英培养120 d增加了各处理>2 mm团聚体含量,培养60 d时G1处理的增幅最大(78.08%),培养120 d时G2处理的增幅最大(77.3
本文简要评述了伯南克的经济思想,以及如果以他的经济思想为指导制定的经济政策将会对美国经济和中国经济产生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