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观察益肾养肝法治疗外阴白色病变肝肾阴虚证的临床疗效,并探讨其作用机理。同时探索可能影响临床疗效的因素。 方法: 本研究采用自身前后对照进行临床试验研究,收集就诊于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妇科门诊,符合外阴白色病变(肝肾阴虚证)纳入标准的患者,采用归芍左归饮加味方口服,白黄苦参洗液熏洗坐浴及黄芪霜外搽的综合疗法治疗12周。分别观察其治疗前、治疗4周、8周、12周后主要症状、体征、中医证候积分变化的改善情况,并根据观察结果分析可能影响临床疗效的因素。 结果: (1)主症(痒痛)疗效:三个疗程结束后,痒痛的愈显率分别为:治疗4周后为23.33%,治疗8周后为43.33%,治疗12周后为46.67%。有效率分别为:治疗4周后为86.67%,治疗8周后为90.00%,治疗12周后为98.33%。痒痛症状积分值由治疗前的(8.52±1.86)降低到治疗后的(2.87±1.66),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2)体征疗效:三个疗程结束后,体征的愈显率分别为:治疗4周后为1.67%,治疗8周后为3.33%,治疗12周后为10.00%。有效率分别为:治疗4周后为30.00%,治疗8周后为43.33%,治疗12周后为60.00%。 ①皮损范围积分值由治疗前的(7.68±1.72)降低到治疗后的(5.43±2.24),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②色素减退积分值由治疗前的(20.95±5.28)降低到治疗后的(13.20±7.77),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中医证候疗效:显效率分别为:治疗4周后为6.67%,治疗8周后为26.67%,治疗12周后60.00%。总有效率分别为:治疗4周后为88.33%,治疗8周后为95.00%,治疗12周后96.67%。总积分值由治疗前的(22.27±4.88)降低到治疗后的(6.55±2.86),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4)影响疗效的相关因素分析: ①病程与痒痛疗效相关系数为-0.470,二者呈负相关,P=0.001﹤0.05,该相关系数具有统计学意义。 ②病程与体征疗效相关系数为-0.427,二者呈负相关,P=0.01<0.05,该相关系数具有统计学意义。 ③病程与中医证候疗效相关系数为-0.338,二者呈负相关,P=0.008<0.05,该相关系数具有统计学意义。 ④年龄与中医证候疗效相关系数为-0.314,二者呈负相关,P=0.014<0.05,该相关系数具有统计学意义。 ⑤产次与中医证候疗效相关系数为-0.289,二者呈负相关,P=0.025<0.05,该相关系数具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 (1)益肾养肝法能有效缓解外阴白色病变(肝肾阴虚证)患者的外阴瘙痒、灼热、疼痛症状。 (2)益肾养肝法能缩小外阴白色病变患者局部病变范围,降低外阴色素减退评分。 (3)益肾养肝法能有效改善外阴白色病变患者的头晕耳鸣、腰膝酸软、带下量少、月经量少等中医证候。 (4)以益肾养肝立法的归芍左归饮加味,配合白黄苦参洗液熏洗坐浴及黄芪霜外搽的综合疗法治疗外阴白色病变肝肾阴虚证临床疗效确切。 (5)影响疗效的因素: ①病程与主症疗效、体征疗效、中医证候疗效呈负相关性,表明病程越长,疗效可能越差。 ②年龄、产次与中医证侯疗效呈负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