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绝对正义到明显的非正义——阿玛蒂亚·森正义理论探析

来源 :华中科技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ericawanghn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何为正义是人类的一个永恒问题,而且这个问题没有一个确定的答案,千百年来,无数仁人志士为此付出了不懈的努力。具有多学科知识背景的印度籍学者森将启蒙运动以来不断发展的正义思想进行了归类:“先验制度主义”和“现实比较主义”,其中以罗尔斯为代表的先验制度主义是当今政治哲学的主流正义思想,森反对这种以寻找绝对正义理念为目的的研究路径,认为他们过度热衷于理论建设,而缺失了关注现实生活的耐心,理论之外的现实世界中的种种非正义依旧蔓延着。因此,森在对罗尔斯正义理论进行了批判并指出先验制度主义的局限性之后,主张沿着孔多塞、斯密的“现实比较主义”路径,在理智审思的基础上就明显的非正义达成共识。本文在此背景下,主要从三个方面来阐明森的正义思想的特色之处。首先需要重新确定我们思考的理论出发点,森将正义研究的基本视角由对绝对正义的关注转向减缓消除现实世界明显的非正义;其次森提出了其正义评价所依托的现实比较方法,并以社会选择理论作为其推理框架,允许正义评价存在不完整排序。同时借助斯密的“中立的旁观者”将自我审思纳入理性范畴达到理智审思,摆脱位置客观性达到开放的中立性要求。最后,森将推进正义的方式聚焦于可行能力视角,在批判三种信息基础后,将可行能力作为正义评价的全新基础,并对可行能力视角下的自由与平等作出说明。森的正义理论是改变“正义”思考方向的全新视角,对我们思考正义问题具有理论和实践意义。
其他文献
本文以马克思主义宗教观为指导,运用田野调查、资料文献及多学科借鉴的方法,尤其是文化人类学和宗教社会学关于"意义"的理论与方法,对北京珠市口堂的宗教仪式与行为进行调查,
本文通过对荣华二采区10
期刊
“我们感知到什么?”这个问题源自对错觉的思考。如果感知的对象是物质事物,为什么会感知到一些物质事物所不具备的性质呢?在错觉中感知到的东西究竟是什么呢? 艾耶尔提出:
一部人类社会的发展史,也就是人类不断地从愚昧走向文明的历史。随着人们实践领域的不断扩大,实践力度的不断加强,实践进程的不断持续,文明也在逐渐地从单一走向多样,从地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