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第一部分文献研究2型糖尿病是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内分泌代谢性疾病,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生活方式的改变,发病率不断上升,同时发病年龄也日渐年轻化。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确,多数学者认为与遗传、免疫和多种环境因素有关。其病理生理与胰岛素分泌不足和胰岛素抵抗有关,胰岛素的功能降低以致不能被有效利用而引致糖、脂肪、蛋白质、水及电解质的代谢紊乱。持续性高血糖水平,会引起多种并发症影响心、脑、肾、眼、足和周围神经。如心脏病和中风,肾病可发展为肾衰竭,视网膜病变、白内障、青光眼会导致失明,足部严重溃疡而要截肢等的危害。有效的把血糖控制在接近正常的水平,对减少微血管并发症,包括视网膜病变、肾病和神经病变有明显优势,因此,有效的控制血糖便成为目前的关热点。目前西药对血糖的初期控制相对比较理想,但随着病程的演变,口服降糖药继发性失效以致血糖控制不良的情况也屡见不鲜,为了进一步控制血糖,一般会加大药量或采取二联用药或多联用药,效果仍然不理想便改用胰岛素的注射来治疗。历代中医典籍中并无“口服降糖药继发性失效”这个病名,这是现代医学在2型糖尿病的治疗过程中,为了证实药物的疗效和病程的控制情况,而设定相关的监控指标,祈望能够通过有关微观项目的检测来了解药物所起的作用,一旦发现药物失效,便可以及早更改用药以防止其并发症的出现。虽然历代的中医典籍中并不直接有“糖尿病”这个病名,我们可以按2型糖尿病的表现而将其归类到“消渴”的范畴去考究。历代医家多数认为“消渴”以阴虚为标,燥热为本,故从滋阴清热治疗,但从长期的临床验证发现对2型糖尿病的防治未能起到根本的治疗作用。本研究以《伤寒论》六经辨证为基础,提出三阴病脏腑虚寒在2型糖尿病的发病过程中起主导地位。从文献的考究到临床研究,发现糖尿病的基本病因就是本虚,重点在先天之本肾和后天之本脾的虚弱状态下,未能有效发挥其温照和固摄能力,属于太阴和少阴病的脾肾阳虚,精微物质流失而不能被充分利用,故令到身体更为虚弱,而糖尿病就是在这种正气不足的环境中形成的。由于能量不足,推动无力而导致病理产物的停滞,壅塞血管脉络,这个寒湿内停的邪实情况,也正就是糖尿病并发症的阶段。因此,本研究用温阳扶正,配合畅枢之法,扶正以固本,畅枢以利于祛邪,标本兼顾,在治疗上取得满意的疗效。第二部分临床研究研究目的:本课题以研究中医中药的相关文献再配合现代医学的研究及导师的临床经验为基础,提出阳虚是2型糖尿病的主要病机,多伴有枢机不利为其特点的理论,并运用扶正(扶阳)畅枢之法治疗。通过观察应用本法为基础的临床疗效,进一步论证此法的正确性,为日后更深入的研究提供有价值的理论依据。研究方法:本课题为前瞻性研究,临床观察2型糖尿病口服降糖药继发性失效以致血糖控制不良的患者60例,均于2009年7月至2010年4月在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内分泌科门诊及住院就诊的患者,经中医六经辨证为三阴病或伴有枢机不利,按病情及就诊的先后次序,随机分到加用中药组30例、加用另类西药(拜糖平,罗格列酮)组15例和胰岛素组15例。纳入患者在适当饮食及运动,再配合糖尿病教育的基础上,分别在原用西药方案上加服扶正畅枢中药煎剂、改用或加用另类口服降糖药和改用胰岛素治疗,治疗周期为12周,三组间及各组治疗前后进行比较,观察患者治疗前后各项相关指标,包括血糖:FBG、2hPBG、HbAlc,临床症状积分、中医正邪评分量表及六经辨证观察等。所有数据均用SPSS17.0(PASW17)软件进行统计分析。并以P<0.05被认为检验的差别有统计学意义。研究结果:1.病例不能用单一的六经病作归纳,发病多以合病或并病的形式出现,三阴病13例,占22%;阴阳合病47例,占78%。2.六经的分布次序为:1)少阴病为主证的占96.66%(58/60例),2)少阳病占次证的36.66%(22/60例),3)厥阴病占次证的31.66%(19/60例),4)太阴病占次证的16.66%(10/60例),5)阳明病占次证的13.33%(8/60例),6)太阳病则以伴随证占5%(3/60例)。引证了2型糖尿病口服降糖药继发性失效的病人多以少阴病阳虚为主,伴少阳枢机不利,采用温阳扶正并配以畅枢之法作治疗的正确性。3.经统计学分析,各组的空腹血糖(FBG)、餐后血糖(2hPBG)和糖化血红蛋白(HbA1c)在治疗后的改善均有显着性差异(P<0.05)。三组间的疗效比较则无显著性差异(P>0.05)。4.各组的中医临床症状积分比较(P<0.01),表示治疗效果有显著性差异。三组间的疗效比较则有显著性差异(P<0.01)。以治疗组的效果最为突出。按上述的疗效标准,结果治疗组(加中药组)显效率63.3%,总有效率100%;对照1组(加西药组)显效率33.3%,总有效率100%;对照2组(胰岛素组)显效率6.7%,有效60%,无效33.3%。5.设计正邪评分量表作观察,结果发现这次研究的病人的虚证多数集中在阳虚、心虚和肾虚,这与六经的少阴病非常吻合;而实证则多数集中在气郁、寒湿和热结方面,这又与枢机不利的病机极度相似。正好证实病人的“虚”主要为“阳虚”,“实”重点就在“枢机不利”以致寒湿内停。结论与启示:2型糖尿病的本原于先天的禀赋不足,启动于后天的不良生活方式、饮食不节、情志不遂、劳逸失调。由于脏腑亏损及功能低下以致温照及运化无力,病理产物的积聚而成痰成瘀,阻碍气血运行,壅塞脉络,加重了恶性循环而令本病发展致不能逆转的局面。针对这个发病特点而使用扶正培本之法,配合调畅枢机的治疗,加强脏腑功能以促进病理产物的排出,扶正祛邪并用,标本虚实并顾,能有效干预病程,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2型糖尿病是个复杂而难治疾病,现代医学在目前仍未有治愈的方法,故以控制病情为目标,重点放在血糖控制方面。但发现在治疗上单靠口服西药是不长远的,因为药物继发性失效是个必然进程,最终要依赖胰岛素生存。就算加强血糖控制也不能阻止并发症的出现。因此,中医中药的介入治疗起着正面和积极的作用,大量研究报导可见,中医药的多靶点整体调节作用,可协助降血糖、减少西药的用量、减轻西药的副作用、改善生活质量和防治并发症等。中医的最大特色在于其“治未病”思想,在2型糖尿病的治疗全过程,如能找紧早期的介入,可望逆转病程;中期的介入也能帮助预防并发症;晚期的介入都能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2型糖尿病是以胰岛β细胞及胰岛素敏感性退化所形成,无论是口服降糖药和胰岛素都不能阻止其病程发展。本研究证明糖尿病以综合的治疗效果最为理想,使用西药也要配合康教育。从中医宏观的角度运用中药作出整体调节,效果令人鼓舞。中医中药有能力将血糖从波动中稳定下来,加药不是唯一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