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高校毕业生数量急剧膨胀,就业难题凸显,许多大学生在毕业之际选择了读研。对此,学者从人力资本投资理论或是信号理论出发,解释其动机,认为“读研热”是大学生就业难造成的,因此建议大学专业设置要符合市场需求。现有研究都把研究生教育看成是一种投资,这一假设缺乏依据。事实上,教育需求有多种,一种是投资需求,另一种是消费需求,读研也可能是基于个体效用最大化的自我选择结果。本文从大学生读研选择的动机入手,描述大学生读研选择的现状,解释在当前研究生教育的经济收益较低的情况下,读研热潮的形成机理:读研究竟是为了获得更多的经济收益,故而是简单的提升人力资本价值的一种投资行为;还是更多地出于非经济收益的考量,多少带有一定的消费性质。由此提出三个基本假说:(1)大学生的学业成绩、户籍类型、自我效能感、大学类型、风险态度等变量对其读研选择影响显著;(2)教育需求有多种,读研选择行为既可能是基于教育的投资需求,也可能是基于教育的消费需求;(3)不同户籍类型、不同性别大学生读研具有不同的影响因素和各自的特征。
为了验证基本假说,在五所在杭高校,发放自制问卷1000份,选用Logistic模型进行分析,得出一些结论。总体样本中主要得出以下结论:(1)大学和高中对学习能力的选拔性、高校的学习环境以及大学生长期以来形成的对自身学习能力的认知和评价这几个因素是影响读研选择的关键因素;(2)户籍类型和家庭情况对大学生读研选择行为影响显著,可以通过本文的基本假说二即教育需求的多种性进行解释;(3)风险偏好程度对读研选择行为的影响不显著。进一步将不同户籍和不同性别的大学生读研选择行为进行比较研究,考察其读研选择机理存在的差异,得出以下结论:(1)户籍类型这一因素对不同学业排名类别的大学生读研选择行为影响不同,对于成绩好的大学生,户籍这一身份标签的影响并不大,而对于成绩一般或较差的大学生,其他所有因素的影响都不显著,只有户籍类型影响显著;(2)风险态度变量对于成绩较好的大学生而言影响显著,而对成绩一般或较差的大学生影响不显著;(3)男性大学生读研需求更多体现的是投资需求,大学类型和高中类型对其选择行为影响显著,而女性大学生更多体现的是消费需求,只有户籍类型这一变量影响显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