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时期贵州中等师范学校研究

来源 :陕西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uanchen2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国家的发展、社会的进步、民族的团结都离不开教育。教育是立国之本,教育是人类知识传承的基础,而师范教育是“群学之基”。但是,中国的师范教育则是近代教育的产物,自清末新学风气、新式学堂渐入国内以来,师资短缺严重阻碍新式教育的发展。因此,当务之急就是兴办师范学堂,培养新式教育所需要的中小学教师,于是,中国近代师范教育就此应运而生。贵州中等师范学校正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产生并发展起来的,民国时期的贵州中等师范学校从最初只有两所师范学校发展到遍及全省,规模不断壮大,为推动民国时期贵州教育事业的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本文主要以贵州省档案馆、贵阳市档案馆、遵义市档案馆、榕江县档案馆、黎平县档案馆、镇远县档案馆及贵州数字图书馆等馆藏资料为基础,对民国时期贵州中等师范学校进行详细研究。分析其产生的历史原因和发展过程,总结其历史发展的规律和特点。本文主要从以下六个部分进行论述:第一部分是绪论,主要对研究的意义、相关课题的研究现状、研究思路、研究方法与不足进行阐述;第二部分,对民国时期贵州中等师范学校发展的历史背景进行相关论述,总结其发展的原因和背景;第三部分,概述民国时期贵州中等师范学校的历史发展演变过程和不同的办学模式;第四部分,对民国时期贵州中等师范学校的组织机构、管理体制、教育经费、教职员管理、学生管理及毕业生就业服务等问题进行研究,通过对其分析,总结出民国时期贵州中等师范学校的总体发展概况;第五部分,主要从培养目标、课程设置、教学方法及教学实习四个方面对民国时期贵州中等师范学校的教学活动进行具体论述;第六部分,通过对民国时期贵州中等师范学校发展概况的整体分析和研究,总结出其发展的自身特点,并结合目前贵州师范教育状况,提出了一些现实启示。民国时期贵州中等师范学校为当时贵州的经济文化发展和人才培养做出了重大贡献,同时也为新中国成立后贵州中等师范学校的衔接发展提供了一定的历史经验和办学模式参考。总之,通过对民国时期贵州中等师范学校的研究,希望可以为今天的贵州师范教育提供一些借鉴。
其他文献
学位
学位
学位
学位
学位
学位
学位
本文以劳动者与用人单位在订立劳动合同的过程中以沉默方式隐瞒个人信息的行为能否构成劳动法上的欺诈为论点,通过解释适用民事沉默欺诈的一般原理;研究域外关于此问题的相关规定与理论;以及对我国法律规定、学术研究现状的探讨;从而得出劳动者在缔约过程中的沉默可以构成劳动法上之欺诈的结论,并对其成立的前提、认定要件以及行为效力等方面做以具体分析。对此,本文主要从以下四部分内容展开论述。第一部分主要为劳动者缔约沉
记录平民就是记录时代本身。平民题材纪录片记录和展示真实的人性,通过故事展示一种平凡生活中的真实存在,表达人文精神,所以这类纪录片是具有研究和创作价值的。平民题材纪录片有一些现象值得注意,有些问题值得探讨和审视:因为平民题材的纪录片讲述平民百姓的故事,这些现实生活中常见的题材受宣教使命和刻板印象影响,在创作中容易带有仰视、俯视、同情、赞美等或居高或悲悯的眼光,无法真实展现百姓故事,这是本文想主要探讨
蒙古族传统上“逐水草而居”的游牧生活方式,影响了其民族文化的形成,那达慕就是典型表征,成为蒙古族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那达慕系蒙古语,亦称“那雅尔”,意为“游戏、娱乐”,是蒙古族人民表达丰收喜悦而举办的节日盛会。那达慕起源于蒙古汗国建立初期,当牧民牧闲、水草茂盛、牲畜肥美的时节举办那达慕,因而于每年农历六月初四开始,公历7月或8月举行,为期5天,历史上曾半年、一年或三年举行一次。一般而言,那达慕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