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古希腊精神中它既有理性的智慧,又并发出了生命的激情。苏格拉底、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等造就了古希腊哲学理性的辉煌,从认识论的角度初步论述了意志、欲望、激情等对人的行为的支配。在中世纪的精神生活中,奥古斯丁就在信仰主义旗下明确地把意志当作其他一切精神活动的基础。文艺复兴以来的欧洲近代理性哲学中,不少哲学家在理性主义之下探索、肯定、强调了意志和非理性因素在精神生活中的作用。如英国哲学家休谟就分析过理智怎样服从激情、欲望和意志。法国的卢梭就有关人的本能、情感和意志的问题提出了超越理性主义的界限的论点。在德国古典哲学中,康德的意志两重性说有较多的非理性和意志主义的成分。费希特的自我论,把人的生命和存在提到了第一位。谢林的绝对,是充满着意志和生命冲动的绝对。
叔本华在康德到谢林的哲学基础上把意志加以绝对化,使之去统摄理性。他通过对康德的伦理学基础、以理性为基础的义务论、道德律令、良心、至善的批判完成了他的形而上学伦理学的否定性构建;他探讨了“意志自由和道德的基础”这两个伦理学的基本问题,完成了他的形而上学伦理学的积极构建。主张意志是世界的本质,是伦理学的形而上学根据,使得形而上学的伦理学向度又重新得以彰显。第一次突出了人的非理性,重视人的问题研究和人的主体性的作用,重视个人的生命和意志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