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贫困县精准扶贫的实践、问题及对策研究--以湖北省咸丰县为例

来源 :华中科技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navelgato23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定》指出要实行“中央统筹、省负总责、市县抓落实”的管理体制,表明“市县”是精准扶贫政策落实的主体。因此,以深度贫困县精准扶贫为研究对象,把握深度贫困县精准扶贫的现状和问题并提出对策建议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本文以湖北省咸丰县为案例,综合运用文献研究法、比较分析法、调查研究法等方法研究咸丰县精准扶贫的实践,总结经验、查找问题、分析原因、提出对策。咸丰县在精准扶贫方面做了积极探索,取得了较好成效,例如在产业扶贫方面就形成了“抱团式”、“红利式”、“链条式”、“开放式”等模式。但是,当前咸丰县精准扶贫也存在不少困难和问题,包括精准识别困难、帮扶措施不够精准、精准管理尚不到位、考核机制不够健全、产业扶贫成效较差等。其原因在于精准识别方法缺乏科学性和可操作性、帮扶措施部分脱离实际、动态管理难度大成本高、产业扶贫制约因素较多等。本文结合咸丰县精准扶贫实践,为进一步推进深度贫困县精准扶贫提出如下建议:一是建立多维识别体系,完善精准识别机制;二是加强组织领导,完善精准扶贫驻村帮扶机制;三是完善精准扶贫的动态管理和目标考核体系;四是改善基础设施、提升公共服务、发展特色产业,增强脱贫和发展能力;五是提升社会力量精准扶贫的参与度和精准性;六是加强对贫困人口的教育和引导,调动其脱贫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文章在实证研究基础上从宏观层面对精准扶贫作了深入思考,并提出进一步推进精准扶贫工作所要处理好的几对关系:如何处理好精准扶贫与深度贫困地区区域扶贫的关系;如何处理好贫困村与非贫困村、贫困户与非贫困户的关系;如何处理好暂时脱贫与长期可持续发展的关系;如何处理好精准扶贫与社会主义的公平正义的关系;如何处理好数字脱贫和事实脱贫的关系。
  湖北省咸丰县是全国众多深度贫困县之一,研究咸丰县扶贫工作虽然只是个案,但咸丰县在扶贫工作中所存在的问题在全国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因此所提出的建议对于中国其他区域深度贫困县精准扶贫工作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其他文献
沧源佤族自治县,以下均简称为沧源县,位于云南省临沧市。沧源县作为全国仅有的五个佤族自治县之一,佤族人口占总人口的85.2%,达14万人,是云南省内佤族人口分布最为集中的一个县。沧源县佤族村落大多位于偏远的山林之中,长期以来处于相对保守的状态,其村落形态和整体风貌都得到了较好的保护;截止到2019年底,全国传统村落名录中沧源县的六个传统村落均为佤族,因此选择沧源县作为本文的研究对象具有一定的典型性和
钢-混组合梁斜拉桥具有自重轻、跨越能力大、易工厂化生产、现场拼装快捷等优点,因此近些年钢-混组合梁斜拉桥得到快速地兴起。斜拉桥的主梁一般采用悬臂施工,对于飘浮或半飘浮的斜拉桥,主梁施工期间应塔梁临时锚固。因为上部结构体系悬臂施工将使主塔两侧上部结构产生不平衡荷载,而主梁在不平衡荷载作用下施工,主梁结构可能发生纵向或者侧向的漂移、失稳现象,甚至出现倾覆,造成严重的安全问题。因此,必须采取一定的措施将
财务报告舞弊是企业舞弊的手段之一,不仅会导致会计信息失真,而且会危害经济的健康发展,因此,如何克服传统的人工检测和基于数值指标的浅层模型识别等方法的弊端,找到一种更为高效的智能化识别方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选取2015—2019年间存在舞弊行为的A股上市公司定期报告,以其中的管理层讨论与分析章节(ManagementDiscussionandAnalysis,MD
2018年,在机构改革的大背景下,监察委员会整合检察院反贪、反渎和预防腐败的权力以及纪检委、监察局的职能应运而生。如何在现有的制度框架内,积极发挥人大的监督功能,规范公权力的行使,成为时下热议的话题。作为人大常委会对“一府两院”的经常性监督方式,专项工作报告得到广泛运用。在新成立的国家机构监督上,专项工作报告制度不失为一种可供使用的有效方式,然而,在为其提供问题解决的可能性欢喜鼓舞的同时,也不能忽
新《行政诉讼法》增加了确认无效的判决形式,标志着我国无效行政行为的司法审查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该法确立了“重大且明显违法”的无效行政行为裁判标准,并列举“实施主体不具有行政主体资格”与“没有依据”两种具体无效情形,同时规定人民法院适用确认无效判决须遵循诉判一致原则。这极大促进了确认无效判决在司法实践中的适用,但根据实践现状来看,依然存在诸多问题。主要表现在无效行政行为的认定标准、起诉期限以及诉判一
学位
近年来,关于婚约彩礼的问题引发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天价彩礼的社会现象引起了国家和政府的高度重视,中央一号文件提出了要对天价彩礼的不良风气进行治理,净化农村的风气,这充分说明了婚约彩礼这一传统习俗已经到了急需革新的境地。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乡村地区经历着剧烈的社会转型,传统的农村乡土社会在经济发展水平方面有了质的飞跃,然而,当我们回首近40年的发展历程,发现乡村地区的文化、道德、伦理以及基层治理等方面都
学位
在我国当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蓬勃兴起和社会转型的背景下,乡村法治文化建设面临着机遇与挑战同在的局面。伴随着改革开放进程的推进,市场化元素源源不断地注入乡村,深刻影响了人们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村民们在交往中逐渐以法治化的契约互助取代千百年流传下来的伦理型的道德互助;村民们挣脱小农经济固有的狭隘性和保守性的束缚,纷纷外出务工经商,表现出权利意识的空前觉醒。与之相适应,我国基层政府积极响应党中央关于法治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指出要在我国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并就此对农村发展提出了“产业兴旺、乡风文明、生态宜居、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第一书记”驻村开展帮扶工作,不断加强了农村在产业、人才、文化、生态和组织方面的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推进了乡村振兴的步伐。  通过对贵州省J县G乡驻村“第一书记”帮扶工作的实地考察,发现“第一书记”驻村帮扶工作在基层组织建设、基础设施建设、脱贫攻坚
学位
社区文化有着丰富居民精神文化生活,增强居民交流沟通,提升城市文明水准等作用,因此越来越被现代政府所重视。但我国现存相当数量的传统社区,由于其存在时间长,社区构成以老年人及流动人口为主、文化需求差异大、居民交往对象固化,使得传统社区文化建设成为难点。志愿服务因其自愿性、合作性、利他性等特征可以整合多种资源,因而成为建设传统社区文化的方式之一。  本文以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社会性理论和福利多元主义理论为
学位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在对人类社会历史的发展进行分析时,强调劳动是整个人类社会存在以及社会生活中最重要的内容,并直接定义着人类社会发展。而劳动者中的模范代表身上的劳模精神是社会主义文化的投射,也是社会主义发展的强大精神动力。随着时代不断发展,劳模精神的内涵也产生了细微但不容忽视的变化。劳模精神指引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方向,是社会发展宝贵的精神资源,在当今中国具有极为突出的价值。本研究旨在通过考察改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