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资源环境是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条件和刚性约束条件,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与生产力的极大提高,一方面推动了人类社会的进步,而另一方面又使得人口剧增、资源短缺、环境恶化、生态破坏等问题日益突显,从而使得资源供给与环境容量的有限性又反过来制约了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资源环境承载力,是评价和衡量人地关系是否协调发展的重要依据,也是衡量区域可持续发展的的重要指标。因此,在当前资源环境形势如此紧迫的情况下,开展资源环境承载力研究显得十分必要。海南岛位于我国的最南端,是我国最大的热带岛屿,拥有得天独厚的区位条件与旅游资源。近些年来,在建设“国际旅游岛”的推动下,海南岛社会经济快速发展,人口与资源、环境之间的矛盾随着人口的骤增变得更加突出,由此引起的资源短缺、环境恶化等问题越发受到关注。面对严峻的人口态势,当地资源是否具有相应的支撑能力满足人口的发展需求;面对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当地的环境容量是否能承受日益增长的人口压力和经济发展需要等问题逐渐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亟需进行资源环境承载力研究。因此,本文系统分析了海南岛的区域地质背景以及资源环境现状,参照海南岛地区发展规划,开展了海南岛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的理论体系、方法模型与实践研究,并完成了基于资源环境承载力的海南岛国土区划研究。主要研究内容与取得的研究结论如下:(1)资源与环境单因素承载力评价研究:结合海南岛现阶段所面临的主要资源环境问题,建立了海南岛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的单要素评价指标体系,资源类单要素包括土地资源、水资源以及地质遗迹资源,环境类单要素包括地质环境、土壤环境以及水环境。对海南岛6项资源环境单要素进行具体的调查与分析,并进行相关文献的研究,形成各项资源环境单要素承载力评价的技术路线与评价体系,开展了各单要素资源环境承载力专项研究,并绘制了各项单要素承载力区划图。评价结果表明:(1)以海南岛不同土地利用类型计算的土地资源人口承载力水平良好,仅个别县市出现了超载状态;(2)海南岛水资源量丰富,水资源人口承载力较大,在现有人口规模的基础上还可容纳1500余万人;(3)从海南岛地质遗迹资源的科学性、观赏性、规模等6项自然属性以及通达性、安全性、可保护性3项社会属性对海南岛84处地质遗迹资源进行价值研究,评价得出海南岛共有世界级地质遗迹4处,国家级地质遗迹10处,省级地质遗迹70处;(4)海南岛区域地壳基本稳定,地质灾害易发性较高,地质环境较为脆弱,高度脆弱区主要分布在海南岛的中部山地地区,地质环境承载力较低;(5)受成土母质的影响,海南岛土壤环境中8大重金属的超载区主要分布于琼北的火山岩台地地区,但全岛整体土壤环境容量较高,土壤环境承载力水平比较乐观;(6)海南岛水环境承载力水平一般,西北部和东北部的中小型河流CODCr和NH3-N污染严重,水环境容量较低。(2)资源环境承载力综合评价研究:在完成6项单要素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的基础上,选取土地资源人口承载力以及水资源人口承载力,运用“短板理论”进行了海南岛人口承载力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基于土地资源和水资源的人口承载力较低,但计算结果为最理想的、最安全的人口容量。提出并建立了基于K-means型聚类分析以及Map GIS空间分析功能的海南岛资源环境承载力综合评价分区模型,最终将海南岛划分为不超载区、承载临界区与超载区3个承载等级。综合评价结果表明:海南岛资源环境承载力水平整体较好,不超载区所占比例最大,主要分布于海南岛的西南和东北部的广大沿海区域以及北部的屯昌县和定安县;承载临界区主要分布于海南岛的北部,包括儋州市、澄迈县、临高县、海口市在内的几个市县的部分区域;超载区则集中分布于海南岛的中部低山丘陵地区。(3)国土区划研究:根据海南岛资源环境承载力的评价结果,结合海南岛已有的土地利用规划进行了海南岛主体功能区划,确定了海南岛重点开发区、优化开发区、限制开发区(农产品主产区和重点生态功能区)、禁止开发区的布局,分析了各主体功能区内的资源环境承载力情况。主体功能区划结果表明,海南岛土地利用格局具有圈层分布特点,表现为:由内向外依次为生态圈、农业圈、城市圈。基于资源环境承载力的评价结果划定了海南岛永久基本农田保护红线以及生态保护红线,从而确定了城市开发边界,为海南岛实行国土空间用途管制提供了科学的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