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蔽型受贿犯罪问题研究

来源 :西南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iangyue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切有权的人都爱滥用权力,这是万古不变的真理。受贿问题日渐随着时代的发展,展现出不同的特征。犯罪分子为了逃避法律制裁,受贿手段也是更加隐蔽,除财产利益以外的身份利益、精神利益等隐蔽受贿手段更加多样化。受贿与正常人情往来的界限更加模糊,受贿的范围早已超越财产利益。传统的刑法规范已经不能涵盖受贿犯罪的各个方面,不能有效的惩罚犯罪,预防腐败。不能有效的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协调贿赂犯罪与其他具有相当危害性的犯罪行为之间的处罚公平性。在司法实践中,我们对受贿的数额都是有一定的标准的,随着社会的发展,受贿的数额标准逐渐提高,但是却没有给出合理的理由,许多学者认为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GDP逐年提高,受贿的五千元的社会危害性已经逐渐变小,此时再对受贿五千元进行处罚显得不合理,因为这种观点,使得在司法实践中低于五万的受贿行为就很少被追诉。但是这种观点明显的不合理,不能服众,也不符合我们朴素的法道德,按说随着经济的发展,公务员的待遇逐渐的提高,就不应该再有受贿行为,而不是受贿更多不受处罚,而这种受贿行为的社会危害性并没有随着社会经济水平的提高而降低,因为这种受贿行为是对公务行为廉洁性的侵害,对公务行为不可收买性的侵犯,而不是重点处罚对公私财产的侵犯。对于廉洁性和不可收买性来考量,与受贿的财物的数额抑或是否属于财物,都无直接的关联性,因为人的欲望不止于对财物的索取,任何能让人认可或是满足其某种需求的东西都可以达成行贿的目标。虽然《刑法修正案(九)》对贪污贿赂犯罪作出了重大修改和完善,加大了惩处受贿犯罪的力度,进一步完善了受贿罪的立法规定,巩固了受贿犯罪的制度之基。隐蔽贿赂的范围认定还存在很多值得讨论的地方,许多涉及权责利益交换的领域在司法实践中还难以被认定为受贿行为,这些行为对传统意义的受贿行为有了很大的突破,不再是简单的金钱或者财物,因为随着社会的发展,人的欲望也就不断的发生着变化,而行贿的本质就是满足受贿人的某种需要,因此这种需要随着经济的发展,已经突破了传统的对财物的索取,这就给新时期的刑法处罚受贿的范围认定提出了问题,我们需要根据具体的实践和利益衡量找到一个在本阶段相对合理的受贿范围认定标准。此外隐蔽受贿罪的标准不能单纯的考虑数额,应该综合考虑社会危害性等情节,加强对未遂的规制;协调好党纪与刑罚的界限,加大对行贿犯罪的惩治力度。本文主要从受贿的理论概述,受贿的范围界定,受贿的法律规制,以及受贿的立法建议几个方面来进行论述。
其他文献
税法合同不仅是现代法学整体变化大背景下的产物,而且也是税法学和税务实践发展的客观需要,它在节约稽征成本、防止非法避税、便利税务征收等许多方面都具有一些传统稽征方式
20世纪初的清末商事法制变革运动,开启了中国法制现代化进程的序幕,是中国法律制度与国际接轨的最早尝试,其意义深远而重大。我国当代政治、经济、文化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离不
本文对欧洲议会的扩权历程及原因进行了分析。文章主要由三部分组成:第一章阐述了《马斯特里赫特条约》缔结前,在欧共体时期欧洲议会四十年间每次扩权的基本情况;第二章阐述了19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经济发展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近年来中国企业“走出去”中却屡遭政治风险打击。从当前实际分析,中国企业“走出去”的政治风险高发,尤其是是东南亚、中东、非
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使得网络空间成为继海陆空太空之后人类的第五空间,随继出现的网络空间安全问题引发了各国的高度重视,但网络空间的特性却使得国家间在维护自身网络安全时极
本文从法学的角度对可转换公司债的利益平衡机制进行研究,在此过程中主要运用了比较分析、理论联系实际和法律经济学等方法,较详细分析了利益平衡机制在可转换公司债的发行过
2013年乌克兰发生了严重的危机,危机由最初的国内两大阵营对抗最终演化为国际性的政治事件,由此乌克兰成为了学者们研究的焦点。乌克兰的独立是在苏联解体的历史大背景下实现的
美国的反托拉斯法自1890年诞生以来经历了百年沧桑,也经历了百年争议。引起争议的主要原因在于人们认为美国的整个反托拉斯领域充满了混乱和自相矛盾。事实果真如此吗?为了弄
日印两国1952年建交,但是冷战期间两国关系发展缓慢。冷战结束后,日印之间的合作更多地表现为日本向印度提供经济援助。进入二十一世纪,两国关系持续升温,决定共同建立全球伙伴关
驴疥癣病是由疥螨和痒螨寄生在驴体表或表皮内引起的寄生虫病,患病动物以巨痒、皮肤炎症、脱毛和消瘦为主要特征,具有传染性,可在短期内感染同群其他驴,该病在春秋冬季多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