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向复杂断裂行为的相场法研究及应用

来源 :哈尔滨工业大学 | 被引量 : 1次 | 上传用户:yhmlivefor5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现代社会,断裂是困扰着先进材料和结构系统的安全使用主要问题之一,因此对材料的断裂行为的研究具有重大的理论和实际价值。纵观国内外研究现状,研究材料断裂行为的力学模型基本可以分为两类:基于断裂力学的离散裂纹模型和从连续介质力学出发的连续损伤模型。然而两类方法均存在着一定程度的不足。相场法由于不需要材料包含初始裂纹,无需引入裂纹起裂准则,可以连续表征材料从裂纹萌生、裂纹扩展到失效的全过程而在断裂力学领域获得了广泛的关注。尽管相场法已经在越来越多的断裂力学问题中表现出其优越性,但是其发展时间较短,尚存在明显的不足之处。本论文将针对已有相场法在模拟材料断裂行为的不足之处展开一系列研究。第一章主要介绍了本论文的研究背景、目的和意义。回顾了研究材料断裂行为的经典方法——断裂力学方法和连续损伤力学方法以及与之相应的计算力学方法,阐明了这些方法在研究复杂断裂机制的优势和不足之处。接着,提出相场法的起源及其相较于以上两种方法的优点和缺点,并从裂纹阻力和裂纹驱动力两个方面阐述了相场法的研究现状。最后提出了本文的整体研究框架。第二章首先整理了相场法控制方程以及相应的有限元离散格式。其次,拥有复杂材料属性和几何构型的模型往往因缺乏解析解而难以开展代码验证工作。针对这一情况,第二章引入流体力学领域的代码验证方法-虚构解法到固体力学领域,并验证了相场法有限元代码的正确性。最后,通过和经典梯度损伤模型对比,进一步突出了相场法在断裂研究领域的优势。第三章中,针对第二章中传统相场法在表征混合型断裂问题时的不足展开研究。传统相场法仅仅考虑了Ⅰ型断裂能,对于Ⅰ型Ⅱ型断裂能存在巨大差异材料,无法准确表征其在混合型载荷作用下的裂纹扩展路径。文章借鉴了断裂力学准则中的基于临界能量释放率的线性断裂准则,提出了考虑Ⅰ型和Ⅱ型断裂能的幂指数型的改进相场法。首先,基于含斜裂纹岩石压缩断裂实验验证了其复杂的断裂机制,即次生裂纹导致试样最终失效。接着,基于剪切平板实验,探究了材料参数、能量分割方法对材料混合型断裂行为的影响,结果表明当前方法对模拟不同材料的混合型裂纹扩展具有独特的优势。上述几章主要针对弹性材料展开研究,第四章在相场法框架内引入粘性裂纹驱动力来研究粘弹性材料在环境退化因素作用下的加速损伤机理。文中基于细观力平衡方程,推导了粘弹性问题的控制方程,并给出了有限元分析中相应的余量矩阵和雅克比矩阵。基于经典的粘弹性实验如应力松弛和蠕变实验,循环载荷实验和不同应变率载荷实验,以及Ⅰ型和混合型裂纹扩展的数值分析表明了所提出的粘性裂纹驱动力可以有效表征粘弹性材料的加速裂纹扩展。此外,数值分析获得的混合型裂纹扩展的裂纹路径与实验中的裂纹路径一致吻合,表明了当前方法对于研究粘弹性材料的断裂行为十分有效。到目前为止,所有的研究都针对均质材料展开。第五章中,结合了第四章提出的粘弹性相场法和代表性体元建立了细观损伤模型,从细观尺度研究了聚合物粘接颗粒复合材料的复杂断裂行为。首先研究了细观结构特征如颗粒尺寸和颗粒体积分数对复合材料断裂行为的影响。接着,研究了应变率载荷和粘性裂纹驱动力对材料断裂行为的影响。最后,分析了这类材料在三轴压缩载荷的作用下的断裂力学行为。所获的数值结果均和文献中的结果相吻合。第六章针对弹性非均匀材料-人体肱骨近端的复杂断裂行为,从宏观尺度进行了研究。本文在传统相场法理论的框架内,提出了幂指数型的骨骼密度和断裂能的关系。首先进行了网格收敛性分析以选定合理的网格尺寸。接着,研究了长度尺度和断裂能空间变化参数改变对骨骼断裂行为的影响。获得的数值结果定量和定性上都与实验结果一致,从而证明了考虑非均匀断裂能的相场法可以有效预测肱骨骨骼非均匀材料的复杂断裂行为。与此同时,数值研究中首次证明了实验中的推论,即裂纹从人体肱骨内部软质骨萌生、向表面皮质骨层扩展直到最终失效。
其他文献
在海洋装备中,与海洋微生物附着有关的材料腐蚀破坏占涉海材料总量的70-80%。因此,海洋微生物污损问题是海洋国防、海洋资源开发过程中最亟需解决的难题之一。随着我国海洋装备结构轻量化、航天设施沿海化的发展,铝合金材料在高湿、高盐的复杂海洋环境中应用越来越广泛,如:高速高运载能力的运输舰船身、海洋直升机起降平台支架、大运载火箭壳结构以及舰载武器底座等。本文面向铝合金在渤海水环境服役后,表面产生的海洋微
随钻声波测井是在钻井的同时对井孔周围的地层进行探测,并为地质导向提供信息,该技术具有实时测量特性,有望减少测量成本。现有的测井资料表明,随钻声波测井中到时较早且幅度很大的钻铤波信号掩盖了来自地层的声波信号,导致无法提取到准确的地层纵波速度。前人采用在钻铤上刻槽的方式来消除钻铤波,但刻槽的隔声机理仍不明确,有必要深入研究随钻声波测井中钻铤波的传播规律和刻槽钻铤结构的隔声机理。本文采用三维直角坐标系下
耗散能够破坏量子系统的动力学演化并导致消相干,因此一直被认为是一种消极的因素。如何找到一种可行的方法避免消相干成为量子科学发展的主要问题。在腔量子电动力学系统中,能够引起消相干的因素主要包括腔模泄漏和原子自发辐射等耗散过程。最近,人们提出了一个新颖的观点——耗散过程可以当做促进量子信息处理方案完成的有利条件,将系统中有害的耗散因素转变成一种积极因素。例如在原子-腔以及固态系统中利用系统中存在的耗散
模糊微分方程是研究带有不确定性或主观信息数学模型的重要工具。通过求解模糊微分方程,可以解决来自物理、控制理论和神经网络等领域的具有不确定因素的实际问题,特别是许多物理现象都与模糊微分方程的周期解或倍周期解密切相关。由于模糊数上减法运算的特殊性,求解模糊微分方程有别于求解在实数域上的常微分方程。求解模糊微分方程的常用方法有:基于Zadeh扩张原理的方法,即通过将含有不确定参数或初值的微分方程的解,运
相互影响的多种群空间扩散所导致的模式生成,是生物学、生态学以及生物化学反应中的一个重要课题。本文研究了几类不同背景下的反应扩散方程组的定性性质,主要探讨这几类反应扩散方程组中的空间扩散所引发的模式生成。首先,我们介绍这些生态模型的实际背景和研究意义,以及本文的主要内容。其次,我们考察一类带有齐次Dirichlet边界条件和响应函数为f(u,v)=1/(1+αu)(1+βv)的反应扩散型竞争模型。这
聚阴离子型磷酸钒锂材料结构稳定,结构式中三个锂离子均可以参与脱嵌,且氧化还原的电势较高,但仍然存在如下问题:本征电子导电性和锂离子扩散系数偏低,且在宽电压范围(3.0~4.8 V)内的循环稳定性较差。本文以单斜结构的磷酸钒锂为研究对象,系统地阐明了其脱、嵌锂过程中电子结构与离子迁移行为的演变规律,通过合理结构设计制备出分级片状结构的磷酸钒锂/碳复合材料;并研究了间隙锂引入与阳离子掺杂对磷酸钒锂结构
组合优化问题(Combinatorial Optimization Problems,COPs)在诸多领域具有广泛的实际应用。然而目前大多数组合优化问题(COPs)问题为NP难度问题,它还没有方法能在多项式时间内得到其最优解。实践表明,启发式算法能够在合理的时间内找到其近似解。然而随着问题规模的扩大,启发式算法的计算时间随之增加,随着可用数据的增加,问题的规模也在不断扩大。因此,开发设计高效的启发
光与磁光材料的相互作用一直以来吸引了广泛的研究兴趣,特别是在紧聚焦微小尺度范围内更加诱人。从科学角度来说,研究其中的物理机理,可以更好地理解之间的内在联系。从应用的方面来说,研究光磁相互作用对于超高密度磁存储、超高分辨率的共焦与磁共振显微镜以及原子与磁性粒子的捕获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因此,研究光磁在远场小尺寸空间的相互作用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际意义。本论文基于矢量衍射理论和磁光材料中的逆法拉第效应,
保形红外头罩是未来精确制导导弹的核心部件,而多晶Al ON陶瓷优异的光学、机械性能使其成为保形红外头罩的首选材料。采用超精密磨削技术可以加工大孔径、高陡度的保形头罩并获得较好的面型精度。但由于Al ON具有高硬脆性,在加工过程中容易产生表面崩碎及亚表层裂纹,这些损伤严重影响工件的使用性能,需要后续抛光处理。而抛光过程中材料去除率较低,降低了加工效率,并且其不确定性的去除特性会降低工件的面型精度。因
镁合金广泛应用于航空航天等领域,在服役中不可避免受到高速撞击,因此高速撞击条件下宏/微观损伤行为的研究对该类材料选用、结构设计和抗撞击性能评估均有重要意义。在此背景下,本研究综合应用计算机仿真和试验分析方法对AZ31B和AM60B镁合金的宏微观损伤特征进行了系统表征,在此基础上基于弹坑邻近区域内组织演化与撞击成坑过程位置/时序对应性对宏微观损伤的规律和机理进行了分析,阐明了相应的组织演化与损伤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