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随着一些高耗能、高污染产业的盲目扩张,我国的环境形势日益严峻,部分地区建设项目和企业的环境违法行为尤为突出,因此政府加大了对污染企业环境责任的追究力度,对这些企业处以罚款、限期整改甚至是关停的处罚。商业银行因污染企业关停带来的信贷风险也开始加大,可能会对经济安全和社会稳定产生影响。绿色信贷的推出是通过金融杠杆来实现环保调控目标,它要求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依据国家的环境经济政策和产业政策,对研发、生产治污设施,从事生态保护与建设,开发、利用新能源,从事循环经济生产、绿色制造和生态农业的企业或机构提供贷款扶持并实施优惠性的低利率,而对污染生产和污染企业的新建项目投资贷款和流动资金进行贷款额度限制并实施惩罚性高利率。与一些行政手段相比,像绿色信贷这样的将环境保护成本内在化的市场经济手段往往更有效果,并在某种程度上丰富了保护环境的手段。我国的绿色信贷制度刚刚起步,各商业银行虽然积极推行绿色信贷,但还存在着很多制度上和技术上的难题,主要表现在绿色信贷的实施缺乏相关的法律支持、实行标准的可操作性和有效性不足、信息沟通机制的不完善以及激励机制的缺失等方面。本文共分四部分。第一部分提出绿色信贷的基本内涵,并从其所依据的准则、特征和实施的必要性上进行阐述,肯定绿色信贷在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中的作用。第二部分就国外绿色信贷的实施状况进行分析,总结美国、英国和日本绿色信贷实施的经验以及对我国的启示。第三部分就我国绿色信贷法律制度进行分析,主要阐述我国绿色信贷提出的背景以及在我国的实施现状。由于缺乏畅通的信息沟通机制,没有银行社会责任的详细规定,相应激励和约束机制以及监督机制的缺失导致我国的绿色信贷虽取得一定成果,但是没有达到预期效果,需要继续充分发挥绿色信贷在环境保护方面的作用。第四部分针对我国绿色信贷实施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完善的对策,希望通过解决这些问题,使得我国绿色信贷制度的整体功能得以充分发挥,引导资金和贷款投入促进国家环保事业的企业和机构中,并从破坏、污染环境的企业和项目中适当抽离,从而真正实现资金的“绿色配置”,达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二者的和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