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邵雍作为“北宋五子”之一,与周敦颐、张载、程颢、程颐一起为理学在宋代的开辟与发展奠下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同其他四子相比,邵雍除了哲学与史学的建构外,在文学尤其是诗歌领域也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实绩。然而长期以来,由于受传统诗学观的影响和对理学重道轻文观念的偏见,诗论家对以邵雍《伊川击壤集》为代表的理学诗的文学成就始终未能引起足够的重视。但在南宋严羽的《沧浪诗话》中,以说理为主的“康节体”赫然与苏黄王陈等宋诗诸大家相并列,充分地体现出其强烈的个性化色彩,这也是在文学批评史上第一次对邵雍诗歌进行的诗学化的身份确认,具有重大的认识价值。近几十年来,学术界对于理学与文学关系的探讨日益深化,诗歌总量冠居宋儒之首的邵雍作为理学诗创作的典型个案受到了研究者的青睐,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但整体上看,对邵雍及其文学的研究尚未能彻底摆脱理学视野的观照,对于“康节体”多方面的文学化特质亦未能予以较为充分的揭示。实际上,邵雍诗歌是其哲学与文学交融渗透的集中表现,新儒学的思想体系是形成其诗歌风貌最为重要的质素之一,但这并不妨碍邵雍的创作具有独立的文学史价值。本文拟从邵雍具体的诗歌文本和实际的文学面貌出发,立足文学本位,探讨其与理学的互动关系,并将其放在古典诗歌流变的视域中考察其文学化的渊源与影响,以期对邵雍文学的独立价值有一个较为明晰的认识。研究大体分为四部分进行。第一章邵雍的文学渊源讨论其从前代的诗歌遗产中所汲取的丰富营养。相对于其他理学家来说,邵雍其实是有着自觉的文学追求的,他的文学观念也极为开通。这决定了他能够结合自身特点,在吸收前人创作经验的基础上独辟蹊径,走出一条理学诗发展的新路。第二章主要探讨邵雍文学创作的个性化特色。《击壤集》从表达形式上主要是以说理为主,而在内在精神上则呈现出平淡真乐的诗歌境界,二者之间具有着深刻的关联。除诗歌外,邵雍还有若干篇散文存世。虽整体成就远不及诗歌,但也具有一定的文学认识价值。第三章主要考察邵雍的诗歌自宋代之后所产生的文学化影响。这种影响既有文学技巧层面的,但更多地体现在对于后世士人人格理想的塑造和心灵世界的安顿。第四章初步探索邵雍诗歌在域外流传的概况。《击壤集》在东亚文化圈内也有着非常广泛的传播与影响,并且在日本和朝鲜都曾多次刊刻,现今亦有朝鲜刊本与和刻本传世。本章通过朝鲜时代诗坛的邵诗接受这一侧面,揭示邵雍的道德人格和《击壤集》不仅受到理学界的推崇,同时也对域外汉诗的创作也具有深远的指导意义。总之,邵雍的《击壤集》虽然不是宋诗中的正格,但他却以自身的文学实绩切实地参与了宋诗精神的创建,对于宋诗风貌的形成也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应该在文学史的书写中占有一定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