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背景克罗恩病(Crohn’s disease,CD)是一种发生于消化道的慢性非特异性炎性病变,本病好发于青年,病因不详,多数人认为与自身免疫异常、感染及遗传等多种因素有关。本病可累及从口腔到肛门的消化道任何部位,呈节段性或跳跃式分布,常累及回肠末端。近年来,其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病变早期主要是肠壁水肿及炎性浸润,粘膜层发生溃疡,随着病变反复进展,粘膜下层的淋巴细胞增生、淋巴管回流不畅及纤维组织增生致使管壁增厚僵硬,进而导致肠腔狭窄。因CD可并发多种并发症,如蜂窝织炎、脓肿、瘘管、肠梗阻等,严重影响患者生存质量,甚至危及生命,所以早期诊断便于对患者进行及时干预而改善预后显得尤为重要。既往诊断克罗恩病常结合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内镜及传统的肠道钡剂灌肠造影综合诊断。随着各种影像检测技术的发展,CT肠道造影(CT enterography,CTE)技术也日益成熟并广泛应用于肠道克罗恩病的诊疗中。虽然CT检查普及度高,检查时间短,但其电离辐射可显著增加癌症风险,并且克罗恩病患者往往会服用激素类药物和免疫调节剂,这更增加了罹患癌症的风险。因而对儿童患者或需长期随访复查患者并不适宜,并且CTE还具有静脉穿刺和造影剂过敏风险。因此临床上迫切需求一种安全有效又无创的检查手段。随着高场磁共振和各种快速、超快速成像序列的开发应用,磁共振在胃肠道疾病的应用越来越广泛。磁共振肠道造影(magnetic resonance enterography,MRE)是一种近年出现的磁共振肠道显像技术,它通过应用肠道对比剂使肠道适度扩张以清楚显示肠壁及肠腔内外结构。MRE安全无电离辐射缺点,且可进行多序列及多平面成像,尤其是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diffusion weighted imaging,DWI)基于水分子的布朗运动,无需注入对比剂即可得到细胞膜等分子水平信息,并经过测量表观扩散系数值(apparent diffusion coefficient,ADC)获取定量参数进而评估克罗恩病活动性。本研究是以临床CDAI评分作为活动性参考标准,并结合MRE图像,来探讨ADC值在评估克罗恩病疾病活动度的临床应用价值。目的:探讨表观扩散系数值评估克罗恩病活动性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35例CD患者的磁共振肠道成像及DWI表现,测量病变段肠壁的ADC值,并参考CD活动指数(CDAI)结果,探讨ADC值与CD疾病活动度的关系。结果:35例病例中,CD活动期(CDAI≧150)21例,CD缓解期(CDAI<150)14例,疾病活动期和缓解期肠壁ADC值分别为(1.23±0.16)×10-3mm2/s、(1.51±0.27)×10-3mm2/s,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613,P=0.000)。病变肠壁ADC值与CDAI评分呈负相关(r=-0.823,P<0.05)。ROC曲线图显示,ADC值评价CD活动性的AUC值为0.912。当ADC截取阈值为1.32×10-3mm2/s,其区分CD活动性的敏感性、特异性都很高,分别为92.9%、85.7%。结论:ADC值可以准确区分CD的病变活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