肿瘤微酸环境触发的DNA纳米探针原位组装用于肿瘤靶向诊疗研究

来源 :湖南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evel_zer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开发肿瘤成像及治疗新策略,对于提高患者的治愈率意义重大。肿瘤微酸环境作为一种新兴的肿瘤标志物,与肿瘤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为肿瘤的成像与治疗研究提供了新的突破点。目前,一系列基于无机纳米颗粒、聚合物纳米材料、DNA分子的酸响应诊疗策略被开发用于实现肿瘤的成像与治疗研究。然而,前两者往往存在制备复杂、反应时间长、生物相容性不佳等缺陷,基于DNA分子的酸响应诊疗策略虽克服了上述不足,但灵敏度较低,无法高效响应肿瘤胞外微酸环境(pHe 6.2-6.9),难以满足肿瘤诊疗的临床需求。因此,开发具有高灵敏、高特异性、生物相容性好的酸响应诊疗策略具有重要意义。基于此,本文以构建精准、灵敏、高效的酸响应肿瘤诊疗探针为目标,以肿瘤胞外微酸环境为基点,利用酸敏核酸i-motif的响应区间可调性,引入i-motif结构作为酸响应单元,结合Aptamer靶向识别分子以及DNA纳米结构,以人肝癌细胞系作为研究对象,发展了两种基于肿瘤微酸环境的新型核酸纳米探针,从分子、细胞水平开展了肿瘤的诊疗研究,具体内容如下:
  一、肿瘤微酸环境触发多价Aptamer功能化DNA纳米探针原位构建用于增强结合亲和力及药物递送
  Aptamer在癌症成像和治疗中具有广阔前景,但其在生理条件下的低亲和力是一个挑战。针对实体瘤的酸性胞外微环境,我们开发了一种基于细胞外pH调控的多价策略,以提高生理温度下Aptamer探针对靶细胞的亲和力。通过理性设计,构建了一种以Aptamer为靶向基元,以裂开式i-motif片段为酸响应基元,可负载化疗药物阿霉素的DNA单体(AptDM)。在中性pH下,AptDM以独立分散的形式存在,表现出弱细胞结合力及内化。在肿瘤酸性胞外条件下,AptDM通过形成分子间i-motif结构而相互交联形成多价DNA纳米组装体(MDAs)。由于多价效应,在生理温度下MDAs表现出显著增强的结合亲和力(Kd=9.96±1.06nM)且具有稳定的结合能力,因此可以进行高灵敏的成像、高效的药物递送,且对靶肿瘤细胞具有增强的抑制作用,但对非靶细胞的毒性降低。该多价方法有望促进临床上新型Aptamer功能化纳米器件的开发。
  二、肿瘤微酸环境触发原位HCR的激活式DNA纳米探针用于肿瘤细胞检测
  针对纳米药物在诊疗过程中所面临的特异性差、灵敏度低两大关键问题,结合肿瘤独特的微酸环境,我们以DNA三棱柱结构作为支架,i-motif结构作为酸响应单元,引入Aptamer靶向识别分子及HCR信号放大技术,构建一种多价激活式DNA三棱柱纳米探针(DTPI)。在肿瘤酸性胞外条件下,i-motif质子化形成四聚体结构从DTPI上脱落,Trigger暴露,相继打开H1、H2,触发HCR,形成DTPI-HCR,实现激活式荧光信号放大,而中性pH下,DTPI不能激活形成DTPI-HCR。相较于ZY11及DTPI,DTPI-HCR在生理温度下具有增强的靶细胞识别性能,并表现出高灵敏的检测性能,在150μL的结合缓冲液中最少可检测到33个细胞。该策略引用多重HCR作为放大机制,在细胞表面触发探针原位自组装,实现激活式信号放大,有望为发展多价激活式Aptamer纳米探针提供新方法。
其他文献
兰科(Orchidaceae)植物是多样性最为丰富的单子叶植物,由于花器官高度特化、药理性次级代谢产物的积累,具有极高的观赏价值和药用价值。但随着资源的过度采集和栖息地的破坏,野生兰科植物种群处于极度濒危状态,所有的野生兰科植物都被纳入《野生动植物濒危物种国际贸易公约》(CITES)的保护范围中。兰科植物物种的准确识别不仅对植物入药的安全利用有重大作用,还在种质资源的保护和利用中必不可少。DNA条形码技术是一种利用生物体内相对较短的一段标准DNA序列以快速、准确、方便有效的方式来鉴别物种。本研究以6个叶绿
癌症的发生发展是人类需要攻克的重大难题,调查数据显示结肠癌的发病率较高,其死亡率逐渐升高,我们主要以结直肠癌作为研究对象,p53基因常常发生突变。其次,在临床治疗过程中,发现结肠癌患者多表现为药物耐受性。此外,对于突变体p53的分子调控机制尚不明确。
  众所周知,p53野生型可以调控PUMA的表达,引发细胞凋亡。研究结果表明,在化疗药物5Fu的作用下,p53野生型细胞可以上调它的下游作用靶点PUMA,p21的表达。然而,相比之下,p53突变体不能上调PUMA,p21的表达,其不能结合在PUMA的启
癌症的靶向治疗是20世纪80-90年代兴起的一种新的治疗方式,与传统放疗和化疗相比,靶向治疗可以明显降低药物的全身毒性。抗体-药物偶联物(ADC)是一种特异性很高的靶向疗法,具有更好的疗效和更低的副作用,是近年来靶向药物领域的热点研究之一。ADC药物目前已经有多个获得FDA批准上市,并且有超过数十种处于临床阶段。但是ADC药物的合成和纯化一直是个难关,合成和纯化步骤的复杂性提高了其生产成本。核酸适配体(Aptamer)具有与抗体相似的靶向性能,能够通过形成特定的空间结构靶向特定分子。核酸适配体与抗体相比具
人类的新发传染病多数是由动物向人传播的病原体引起的。在人群中导致传染病高爆发与大流行的病原体,往往很少或者不会在其自然宿主中引起临床症状,而此类病原蔓延到人类,则对人类健康和全球经济造成巨大的影响。因此,揭示重要自然宿主携带的病原的多样性,阐明在公共卫生领域有潜在重要影响的新型病原体,可以为相应新发传染病的预防提供直接的科学数据。树鼩具有特殊的遗传演化地位,已有研究表明,树鼩携带多种病毒,如单纯疱疹病毒、柯萨奇病毒、乳头瘤病毒等。不过,树鼩携带的病毒多样性没有得到全部揭示。
  本研究通过病毒宏基因
FOXM1(Forkhead box M1)是FOX转录因子家族中的一员,它有3种常见的亚型,分别是FOXM1a、FOXM1b、FOXM1c,目前研究最多的是FOXMb。FOXM1可以介导细胞周期相关下游基因的转录激活,在胚胎的发育、细胞分化、组织器官再生和恶性肿瘤的发展进程中行使着巨大的功能。据大量文献报道,FOXM1是人恶性肿瘤中最常见的高表达蛋白之一,与肿瘤的形成、不良预后、药物的敏感性及耐药性等密切相关。异常高表达的FOXM1促使下游基因的转录激活,会导致增殖异常、转移、迁移和侵袭等不良后果,影响
凝集素类受体蛋白(Lectin receptor-like kinases,LecRKs)作为植物中重要的一类类受体激酶(Receptor-like kinases,RLKs),调控着植物免疫过程、激素调控及生长发育等生理过程。凝集素类受体激酶(LecRKs)因其在植物抗病中起着显著作用被广泛关注,但在植物生长发育功能方面的研究报道尚不多见。本研究以L型-LecRKs家族成员LecRK-Ⅷ.2作为研究对象,对LecRK-Ⅷ.2基因在拟南芥生长发育相关方面的功能进行了研究。通过生物信息学分析表明,LecRK
近年来纳米材料在肿瘤治疗领域的发展十分快速,为肿瘤治疗开辟了许多新的途径。例如使用纳米材料作为载体输送药物可以避免药物提前释放、增加药物在肿瘤内积聚的浓度,从而有效解决因化疗药物直接应用于肿瘤治疗时造成的毒副作用。除此之外,使用纳米材料作为载体还能够结合多种肿瘤治疗方式一同应用于肿瘤治疗,从而解决单一的肿瘤治疗模式所带来的不足。有序介孔碳(OMC)是纳米药物载体中的重要组成成员之一,它不仅具有介孔材料所具备的孔径可调、比表面积大、易修饰、毒性低等优势,自身还具有优越的光热转换能力,可以解决不具备光热转换能
细胞自噬被认为是一个在进化上相对比较保守的过程,它可以通过降解一些衰老损伤的细胞或者细胞器为它们自身的细胞提供营养物质。近些年来,众多的研究者对细胞自噬也非常的关注,尤其是研究细胞自噬、细胞凋亡和肿瘤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上,但是直到目前为止都没有得到特别明确的答案。我们实验室之前做过大量的药物筛选实验,发现NVP-BEZ235(PI3K和mTOR的双重抑制剂)能够诱导结肠癌细胞发生凋亡,同时我们也发现了这种药物的细胞毒性比较小,因为它能够诱导保护性自噬的发生。为了寻找NVP-235诱导自噬的信号途径,我们通
酶是一类维持细胞正常生理活动的具有催化活性的蛋白质,其具备的特殊生物学活性在人的生理和代谢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研究表明,某些酶的表达和功能上的异常与疾病的发生密切相关。现有的酶检测方法存在放射性标记、专业设备要求、灵敏度低以及体外检测等局限性。因此,建立新的分析方法,实现准确且高灵敏的表征复杂生物体系中目标酶的表达和功能在疾病诊断、药物筛选和精确治疗方面表现出重要的应用价值。本文结合DNAzyme、四面体DNA纳米结构和还原性氧化石墨烯(rGO)的优点,构建了两种信号放大生物传感器用于灵敏检测活细胞中的
水稻是最主要的粮食作物之一,全世界有超过一半的人将水稻作为主食。近年来频发土地盐碱化、水土流失、淡水资源不足等问题,严重威胁着水稻的生产。因此,如何提高水稻的抗逆性,使其能在环境胁迫下正常生长发育,并实现高产或稳产,已经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前期我们证实了水稻CatC在盐胁迫响应中发挥重要作用,但是对于水稻中过氧化氢酶(CAT)家族的另一成员CatB在逆境胁迫响应中的功能了解有限。解析CatB在逆境胁迫中的功能,对于深入研究CAT家族在不同逆境胁迫中的功能十分必要。为此,我们构建了OsCatB的功能缺